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
桐庐全力打造莪山“民族乡村振兴示范乡”
时间:2019-11-08 09:34:05  来源:admin

2014年,杭州桐庐莪山畲族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莪山龙峰村党总支书记雷天星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桐庐深入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1+1+10”的部署,以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莪山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八项举措为契机,在规划引领、产业振兴、文化转化和要素集成上积极探索,全面开启从“中国畲族第一乡”迈向“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的新阶段,为民族乡村振兴提供桐庐莪山样本。

一、坚持规划引领,画好乡村发展“新蓝图”

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先导,聚焦远近期目标,制定和完善规划落实的保障机制,通过点上提升、线上拓展、面上引领,合力谱写规划引领振兴发展新篇章。一是画好全域规划蓝图。坚持科学布局,立足首批“省级美丽城镇试点乡镇”创建契机,完善“一核两带”规划脉络,以集镇山哈风情街区建设为核心,规划建设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稻花畲香”精品线(将徐七线沿线塘联、沈冠、尧山、龙峰民族村串联而成),以民俗展示为特色的“十里畲乡”风情带(将潘戴线沿线莪山民族村、中门民族村、新丰民族村串联而成),变“碎片化”为“整体性”,促进规划集成,优化空间布局。二是描好空间规划底图。坚持效果导向,以空间上位规划为底图,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工作,探索乡村振兴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项目规划等“多规融合、一规多用”模式。坚持生态红线、开发边界等管控线,加强数据共享,科学匹配需求,确保规划既画在纸上,更落在地上。三是绘好一村一规施工图。坚持因村而异,深入挖掘各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规划“稻香沈冠”“酒香龙峰”“美宿新丰”“果香塘联”特色村建设,引领“花香尧山”“粽意中门”“风情莪山”特色村培育,从发展定位、村庄布局、产业引育、文化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为村级发展画好蓝图,定好方向,发挥“一村一规”的叠加效应,形成功能互补、共同振兴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产业支撑,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力”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新型产业融合和品牌产业铸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特色产业做成品牌产业,提升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围绕提质增效,做精传统产业。加快整乡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做精粮油、鲜果、高山蔬菜等三大主导产业,提升高节竹、茭白、大樱桃种植技术,逐渐形成“百亩樱桃基地、千亩稻田基地、万亩高节竹基地”的农业产业基础格局。提高工业亩均效益,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推进裕美生物技改提升,博艺针织生产设备更新和数字化改造,华恒针纺工厂店建设,引进“双山”工业设计项目,建设全国最大的工业产品设计交易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一批产、销、购一体化的生产基地,延长工业产业链,争取工业销售产值年增长10%以上。二是围绕资源禀赋,做强文旅融合。争取创成全域AAA级旅游景区,推动“一指峡谷”畲族风情园提升,“畲乡畲寨”建成运营以及星级旅游厕所建设。在现有AAA级景区村庄2个、AA级景区村庄2个的基础上,实现景区村庄全覆盖,加快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实现戴家山区块民宿周边产品及先锋书店文创产品产业化,推进畲族元素与服饰、香囊、彩带、围巾等针纺产品深度融合,将“民族”与“创意”完美对接,每年文创产业销售额达500万元。三是围绕民族特色,做优乡域品牌。擦亮“莪山畲味”品牌,完成红曲酒、黄金粽、黑鸡蛋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和生产许可认证,与市场监管局合作建立区域品牌标准体系,与安厨等电商平台组织产品上行,做优“农产品+电商”文章。擦亮“宿在莪山”品牌,依托生态+乡村+民俗优势,形成戴家山和尧山坞两个县级民宿示范村,在现有高端精品民宿9家、大众民宿8家、文创书店1家的基础上,每年培养管理服务人才50人,提供就业岗位110余个,实现销售额3500万元以上,交出一份“十万元红曲酒、百万元黄金粽、千万元民宿收入”的民族产品成绩单。

三、坚持文化转化,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

突出“畲”字招牌,放大唯一性优势,全面畅通无形文化到有形体验的转化通道,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一是推进文化生活化。打造鲜明的民族印记,保留畲乡棍凳、竹竿舞、五步拳、七步拳、大回拐棍等富含畲族特色的武术、民歌和舞蹈,沿袭“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常态化举办民间畲歌大赛、畲族武术表演赛和少数民族运动会,培养非遗传承人5名,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二是推进文化有形化。加大畲族文化标识推广使用力度,加强李氏花厅等特色古建筑的保护,将畲族元素运用到农房、民宿、景观标志等建筑中,对接金恪集团等社会资本,打造别具一格的西金坞畲派民居,牵手日本建筑大师矶琦新,建设风情浓郁的山阴坞畲族村落,依托美丽城镇省级试点创建,建设一条山哈风情街区,让无形文化成为有形体验。三是推进文化市场化。加强畲族元素的创意开发和推广力度,深化“五个一”文化专项行动,常态化展示畲族迎宾礼,“十大碗”长桌宴,“遇见山哈”畲乡文化大戏,全力打造畲乡旅游风情线路和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市场化运作系列民族节庆和文化推广活动,打造第二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大赛永久落户地,努力成为畲族文化体验目的地。

四、坚持要素集成,奏响乡村发展“大合唱”

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优化要素供给、强化发展支撑,不断凝聚创建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强大合力。一是政策助力。依托省级结对部门、联乡结村、区县协作、民族工作专项帮扶等帮扶资源,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加快发展创建“中国畲族第一乡”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帮扶文件,落实县委、县政府支持莪山畲族乡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八项举措,牢牢把握为莪山私人订制“中国畲族第一乡”帮扶政策的发展红利,努力将帮扶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源。实施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改善人居环境试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级森林小镇、市级精品村、“一村万树”等项目,力争2022年前实现国家级特色村寨全覆盖,为莪山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二是同心助力。抓住乡贤这一群体,成立“同心议事团”,完善“乡贤议事会”机制,进一步提升反哺桑梓情怀。依托“九三学社”省委帮扶资源,用好“九三之家”,与浙江大学、浙江城市规划院等开展“一村一基地”项目合作,有力推进“稻渔共作”、色彩水稻、农产品加工中心等乡土项目。三是干部助力。干部是基层“服务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坚持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强村级工作保障,举办少数民族村干部培训班,选派业务骨干组建乡村振兴服务专班和驻村团队,形成村级事务块抓条保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