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由来
时间:2017-09-11 12:17:20  来源:admin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民主联合阵线、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得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迅速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之初,只是一个由少数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党。由于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并且深入到工人中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表现出了与以往中国任何政党不同的特点。

从1922年1月的香港海员罢工至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短短的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的大小罢工就达100多次,参加人数在30万人以上。罢工运动在全国造成了巨大的声势,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群众以及社会其他阶层中的影响。但是终因革命力量的薄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了军阀的血腥镇压。严酷的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上了深刻的一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自身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组成强大的革命统一战线。就在中国共产党酝酿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同时,共产国际也派人与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取得联系。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屡遭失败之后,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下决心要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出路,提出要改组国民党。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表现出了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重视,使他产生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愿望。1923年1月,苏俄特使越飞专程来华,与孙中山签订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确立了国民党联俄的基本政策。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提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革命任务和应该采取的革命策略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在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上更趋明确,大会不仅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且同时通过了关于建立“民主的联合阵线”的决议案,提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阵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伟大开端。但是,在怎样建立联合战线的问题上,中共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最初难以接受共产国际关于要共产党到国民党中去工作的意见。为此,同年8月,中共中央又召开了西湖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专门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会上张国焘等许多共产党员坚决反对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经过激烈讨论,最后作出了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决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二)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孙中山还排除干扰,接受共产党人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23名共产党员当选国民党“一大”代表,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名共产党员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正式建立了民主联合阵线,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开创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局面。

国共两党合作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先后取得了东征、北伐、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成立武汉国民政府等诸多中国革命史上空前的胜利。北伐战争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打垮了军阀吴佩孚,歼灭了孙传芳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的统治。毛泽东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民主联合阵线的建立,不仅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三大”时的400多人,增加到“五大”时的5.7万多人;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工人发展到283.8万人,有组织的农民发展到982.9万人。与此同时,共产党还直接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比如黄埔军校的建立,就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共产党派一部分干部到黄埔军校任职,并建立特别支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军事指挥人才。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使作为一支新生政治力量的中国共产党,迅速进入全国的政治中心。

(三)

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仍处在幼年时期,还很不成熟,缺乏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在国共合作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统一战线,忽视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在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等问题上,中共党内受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二次革命论”关于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影响,没有去主动地争取领导权。对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党内也缺乏足够的深刻认识,因而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错误。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为了夺取革命成果,千方百计地排挤和打击共产党人,阴谋背叛革命。陈独秀等人面对国民党右派的猖狂进攻,只是一味地迎合。陈独秀曾说:“我们在国民党的政策,因为希望留在国民党内,保持长期的阶级联盟,所以不惜不断的让步。”当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时,不是坚决斗争,而是自己主动退出,用陈独秀的话说是“退而不出,办而不包”。这种态度正如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中所说的那样,“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他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勉强拉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从这样的指导思想出发,一方面,共产党的许多政策都是以迎合国民党的愿望来确定的。例如,武汉攻克以后,本来主张继续北伐,但看到国民党决定东征时,马上放弃初衷,改为东征,不久国民党改东征为北伐,又转而赞同北伐。另一方面,却极力压制工农运动,解散工农武装,退出国民革命军,拱手让出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进行了血腥屠杀,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统一战线彻底破裂,导致了大革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