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半山街道创新侨务工作模式推进基层规范化建设
今年以来,拱墅区半山街道创新“三四五”侨务工作模式,推动基层侨联从“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的“五有”建设,向“有机制、有品牌、有特色、有温度、有成效”的“新五有”目标迈进,让基层侨联组织起来、活跃起来、行动起来,在助力大城北崛起,高质量推进运河沿岸名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推进“三化”目标建设,夯实基层侨联基础
组织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半山街道社区基层侨联工作规范实施意见》,明确“党建带侨建、侨建强党建”的工作模式,将基层侨联组织建设纳入到基层大党建格局之中,统一组织架构、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指导工作。社区侨联工作实现“四个纳入”:即把社区侨联工作纳入社区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党建整体规划、纳入和谐社区建设整体规划、纳入街道对社区大党建考核及综合考评内容,确保社区侨务工作有据可循、有规可依。
工作网络化。进一步健全“街道-社区”两级侨务工作网络体系,设立社区侨联工作“四大员”,即社区书记担任侨务工作“指挥员”,统筹本社区侨联工作;统战工作者担任“工作员”,负责落实具体工作;楼道长、网格员担任“信息员”“联络员”,及时收集汇报动态信息。扩大组织网络覆盖面,计划在具备条件的金星、云锦等新建社区、工业园区等建立基层侨联组织。
阵地品牌化。以“三新沙龙”为示范,全力打造“一社一阵地一品牌”工作特色。“三新沙龙”计划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实体化运营,常态化为“三新”对象提供互联、互通、互助服务。各社区将依托社区文化家园、党群服务中心、阳光老人家等建设打造侨联阵地,为侨胞提供集参政议政、维护侨益、社会服务、联络联谊、文化宣传等服务。
2、完善“四大工作机制”,提升为侨服务水平
街道将进一步探索完善侨务工作机制,提升基层侨联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工作联席机制。街道侨联与社区侨联、涉侨团体建立工作联席机制,定期通报和研究侨务工作,加强侨务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走访服务机制。建立街道、社区统战干部与侨胞侨眷结对走访机制,常态化地开展“进侨门、问侨事、解侨忧、暖侨心”走访慰问活动,及时了解侨情动态,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协商议事机制。街道、社区邀请统战人士定期开展政情通报会、专题座谈等,民主协商辖区重大事项,打造好田园社区“侨之家议事堂”工作品牌。干部兼职挂职机制。吸纳懂侨情、懂经济的社区统战工作者,以兼职或挂职等形式,参与街道统战工作,增添侨务工作活力,延长服务手臂,提高服务效率。
3、抓好“五项侨务工程”,助推工作落实见效
侨网建设工程。加强侨务基础建设,依托街道社区网格服务平台,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侨情调查员队伍,开展侨情全面摸排,建立侨情信息库,及时更新涉侨基础数据,实现侨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精准化。
侨商回归工程。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和大城北崛起的战略机遇,利用半山8000亩土地空间,出台“半山街道高质量发展十二条”,吸引侨商到半山投资发展。今年10月,在街道的创新发展论坛“双招双引”工作会上签约现场,涉侨企业积极签约。
爱侨暖心工程。落实好“困难归侨侨眷应急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开展帮扶结对工作,利用“春风行动”“志愿者服务日”等载体,帮助侨界困难群众和空巢独居归侨侨眷,关心关爱广大侨界群众。进一步完善依法维护侨益工作网络,为侨提供法律咨询、“最多跑一次”等服务。
侨宣文化工程。挖掘半山侨界好故事,加大宣传展示力度,唱响拱墅声音。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机遇,依托半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基因”植入侨界文化交流活动中,夯实共同思想基础,画好最大“同心圆”。
队伍建设工程。每年开展街道统战工作者专题学习,加强侨法、信息、文化宣传等方面培训,不断提升基层侨联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为侨服务能力。
(供稿:拱墅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