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做好“领侨、聚侨、暖侨”三篇文章 打造新侨创新创业高地
余杭区以新侨创新创业为导向,做好“领侨、聚侨、暖侨”三篇文章,广泛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为努力打造新侨创新创业城市之窗蓄势赋能。
思想引领 做好“领侨”文章
创建平台载体
聚焦枢纽型基层侨联组织建设,以“侨之家”创建为载体,发挥全区12个镇(街)基层侨联组织全覆盖优势,加强园区、企业侨联组织建设,为海外人才和华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与渠道。目前已建立24家侨联基层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基层侨联组织的工作覆盖,有效提升服务大局、服务侨界群众的能力。
坚持学习引领
深入贯彻学习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省市党代会、市区两会以及省市侨务工作重要会议精神,积极推动会议精神在余杭区侨界落地落实。共开展各类精神传达、学习宣讲活动23场,广泛凝聚侨胞共识,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聚焦侨有所为
围绕共同富裕、创新创业、疫情防控等工作,宣传侨界典型,扩大“同心共富 侨来建功”品牌影响,带动侨助共富实践。疫情期间,侨界代表戴国民为属地捐赠各类防疫物资10余万元;区侨商会理事企业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稻城省母乡结对,计划捐赠人工耳蜗设备5套,价值100余万元。
人才为先 做好“聚侨”文章
加大人才引进
充分发挥侨务工作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建“侨创苑”为引资引智平台,将“三海一梨享”品牌作为依托,为新侨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打造服务区域发展和招才引智新平台。围绕“未来之星”百千万人才引培计划,着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海外院士14名,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87名,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8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5060名(今年新增350名);海归创业企业1265家。
优化服务水平
创新“侨创空间”服务基地模式,从创新招聘举措、夯实校地合作、解决需求问题3个方面提升侨界人才服务水平。组织杭州医学院、生科院、阿里巴巴商学院等学校就业负责人走访企业,面对面沟通海外人才招聘事宜。帮助解决人才落户、购房、子女入学、外籍人才出入境等相关问题4700余人次。
助力人才培养
依托“侨创苑——星耀未来”活动服务品牌,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举办线上人工智能技术研讨会活动,邀请侨界代表戴琼海院士、王国胤教授等10余位专家学者开展交流分享,全网直播累计吸引90万人次观看。举办《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线上发布活动,为构建科技人才高端矩阵、抢占科创“尖峰”开辟一条新路径。今年累计举行侨界青年人才座谈会、海外高层次人才春游踏青等活动近20场。
服务为主 做好“暖侨”文章
聚焦基础保障
为做实做细服务侨胞的“桥头堡”,进一步扩大基层组织的工作覆盖,有效提升服务大局、服务侨界群众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为侨服务网络,打造“老李工作室”“老沈工作室”“庄懿芳海归人才工作室”等为侨服务品牌,健全学习会议、民主议事、联系走访、联谊交流、结对帮扶等五项工作机制。
聚焦政策落地
为了进一步加强侨界普法和依法维护侨益工作,将侨法宣传纳入全区统一的法治宣传工作,利用专题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栏、法治宣传周等形式开展侨法宣传6场次,开展侨法宣讲活动3次,使涉侨人员真正得到政策法律的支持与保护,让社会知悉侨法、尊重侨法、落实侨法。
聚焦暖心关爱
制定镇(街)侨联联络员机制,定期对辖区内归侨侨眷进行走访,结合“侨干带您看家人”等暖心活动,走访慰问侨胞60余户,帮助侨胞和侨眷排忧解难。同时依法依规做好“三侨生”和华侨、归侨身份认定工作,进一步保障侨界群众权益。
(供稿:余杭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