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三大行动” 探索新乡贤助力共同富裕新路径
今年以来,临平区坚持“同心共富 统一战线聚力”主题,通过实施新乡贤治理助富、产业带富、文化润富等行动,以全区镇街新乡贤联谊会、商会、侨界社团组织为依托,深挖新乡贤资源激活“共富密码”,注重引才引智引资,改善基层社会治理、做大乡村共富基金、做强产业经济、扩大乡村振兴共富“朋友圈”,有力提高共同富裕的民生含金量、社会感知度和群众获得感。
一
实施新乡贤治理助富行动
聚贤有方
一是成立“民情诊所”。将新乡贤中在法律界的行业专家人士纳入“民情诊所”平台,组建“民情医生”队伍,为基层矛盾纠纷提供免费、优质、专业化解服务。同时,邀请做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且德高望重的新乡贤代表当“老娘舅”,发挥经验足、人头熟、能力强的独特优势,与“民情医生”协同作战,为共建和谐社区出力。
二是建立“乡村微检察工作室”。区委统战部联合区检察院建立“乡村微检察工作室”、实体化运行“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新乡贤纳入“益心为公”志愿者,组建首批新乡贤志愿者服务队20余名,有效融合了新乡贤智慧力量与检察公益服务,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和谐、生态环境公益保护的“同心力量”。
三是设立“晓东工作室”。利用临平区是新城区的特点,积极实现公共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成立“晓东工作室”平台,下设“晓东说理”团、“晓东便民”团、“晓东助学”团、“晓东创业”团和“晓东民情”团,使晓东团队成为乡里乡亲的“知心人”,为助力社会基层治理、打造和谐共富新模式提供有益补充。
二
实施新乡贤产业带富行动
用贤有效
一是开启“美好生活”密码。成立临平区新乡贤助力“共富基金”,累计募集善款1018.3万元,筹集款项将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村企结对、公益活动、定向救助等,蹚出一条凝聚贤心、贤力、贤智的共富之路。如:运河街道积极发挥新乡贤企业等资源作用,聚焦服务老年人,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打造“老年之家”,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等;新乡贤代表积极赋能首批共富村,募得“共富基金”52万元,开展“暖厨行动”,为困难家庭进行厨房环境改造,并免费赠送电器厨房设备等,为人民群众送上贴心的服务。
二是支持“返乡创业”行动。支持新乡贤返乡创业,与本地产业同行互促通道,助力增强区域经济形态的充分就业吸纳能力与共同富裕增收能力。如:新乡贤投资2500万元服务业项目落户临平区,带动周边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今年来,“草莓君”科技农业、宋韵文化赋能果莲产业、“农创课”直播等新业态新农业模式不断落地生根,科技深度融入田园,人才深情回归热土,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三是畅通“电商营销”渠道。引导新乡贤培育营销网络和电子商务,助建产品展、供、销综合服务体系,畅通路桥“双循环”市场渠道。如:“临平优选”带货推介项目成功引入塘栖镇,带动7家村网店月销售额3万元以上。发动侨企、商会结亲相对经济薄弱村,因村制宜采取村企融合型、互利合作型、基地带动型、经济顾问型、获益补偿型、公益捐助型等六种模式,确保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
此外,发动镇街新乡贤联谊会、商会、侨界社团会员企业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推出公益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助力稳就业、保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如:新乡贤创办的公司专门开设公益性岗位,帮扶孤残青年就业。
三
实施新乡贤文化润富行动
礼贤有道
一是开设“临贤善治”学堂。坚持“群贤共治”,充分利用各类统战阵地资源,因地制宜为新乡贤人士活动交流、参与家乡建设提供活动主阵地。如:在弘贤馆内摆放具有时代记忆的老信件、老物件,结合展板、视频等形式展示红联及南苑社会历史变迁、乡风文明发展等内容,唤醒年代回忆、引导“反哺”家乡建设。同时,开展矛盾化解、法律法规知识普及等技能培训累计9次,参训人员累计200余人。
二是深挖“本土文化”底蕴。塘栖镇成立“宏磻村乡村文化顾问团,编辑出版《我们宏磻村》,该书展示了宏磻村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和村内各类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临平街道邀请新乡贤中的文化界代表人士,以及一批本地中青年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少年故事员,组建民间故事传承团队,挖掘临平故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临平深厚文化底蕴,传诵“临平精神”,今年已累计开办12场活动,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走进“假日学校”课堂。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依托假日学校课堂教学,让新乡贤成为领航导师,讲述新乡贤人物故事,传承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帮助优秀学子挖掘潜能,培养兴趣爱好。如:星桥街道新乡贤联谊会开展“国学经典进社区 传统文化润心田”系列活动,邀请国学讲师、戏曲艺术团等深入社区开展国学讲堂、传统戏曲表演,为孩子打开学习经典国学的窗口,让居民学习了解、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崇贤街道开设“跟着熊猫小贤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网络课程,推动广大群众主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厚崇德尚礼的社会氛围,目前播放量已达10万余次。
(供稿:临平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