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城:做优“四平台”功能 推动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上城区积极构建“优质共建、活力铸融、高能引领、多元宣教”四个平台,坚持做优平台功能,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谐发展,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努力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持续推动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做强自身建设,打造优质共建平台
构建“1+14+N”模式。指导14个街道成立区民促会分会,分会会长由区民促会14位副会长担任,分会下以社区为单位设“N”个民族团结联谊小组,各分会、小组在区民促会的指导下开展主题教育、民族团结、培训宣传等活动,打造工作矩阵,编织工作网络。
创新轮值会长模式。出台《上城区民族团结促进会会长轮值制度》,每季度安排1名分会会长担任轮值会长,牵头组织开展任期内协会内部事务、外部协调、调研走访和活动安排等,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激发组织内生动力。
持续深化自身建设。定期组织学习,开展研讨交流,学政策法规、学理论知识、学中华文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科学谋划团队活动,以联谊小组为单位,加强对优秀人才的挖掘吸收培养,不断优化队伍建设。
做好示范引领,打造高能服务平台
助力“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界代表人士在非遗传承、文化弘扬、产业振兴、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和个人特长,通过入驻阵地、参与公益助力、致力共富建设、开展传承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上城区民族团结进步精品示范带创建。
组建“之江同心•石榴红”志愿服务队。组织民促会会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以“共建、互助、共享”为主题,围绕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公益慈善、城市治理等方面组织开展志愿活动3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3000余人。
建立致力民族共富机制。依托诺巢石榴红共富园,促进相关企业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协作帮扶,开展定向招聘、职业培训等,助力近400名外来少数民族地区员工在本地工作生活,帮助解决就业问题。组织开展困难群众面对面帮扶,如: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社区,针对性开展定期走访和政策上门、困难帮扶等服务。
做实交往交流,打造活力铸融平台
深耕青少年交流载体。整合属地企业、学校、场馆等社会资源,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如:每年组织各民族青少年“石榴红”夏令营、中小学民族运动会,开展“‘闸们’少年手拉手”交流活动等,活动覆盖各民族青少年达1100人次,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用活“石榴红”活动品牌。开展以“同心同行•共筑亚运”“宋韵文化赋能聚合力•各族同心携手绘亚运”“多彩石榴红•添彩亚运会”等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活动20余场,内容涵盖骑行、绘画、摄影、文艺等,覆盖各族群众近2000人次。
抓好思想引领关键点。组织少数民族界人士开展“红色领杭”“同心礼赞二十大”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参与同心微课栏目、党的民族政策讲座,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做足团结文章,打造多元宣教平台
组建石榴红宣讲团。组织具有专业特长、有影响力、热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代表人士,组建成立石榴红宣讲团,开展“微宣讲”,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
开展民族团结宣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大宣讲活动,宣讲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问答等。以民族团结宣传月为契机,开展面向各族青少年、属地各族居民、民族地区外来员工的普通话推广交流以及民族团结故事宣讲等活动,多渠道、多层面、多领域、多形式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打造多元宣传矩阵。在婚俗园、逸仙钱币纪念馆、非遗工作室等具备一定特色文化属性的地方打造石榴红阵地,常态化设立民族知识应知应会版块,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牵头组织开展“三月三”“迎端午”“庆中秋”等传统节庆活动,以及民族文化授课、非遗传统体验等活动近40场,持续扩大工作品牌影响力,有形有感有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矩阵。
(供稿:上城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