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以非遗为媒 桐庐县新乡贤解锁共富“密码”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2-27 15:18:36
来源:admin

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中,非遗传承人作为新乡贤群体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德、艺、业三位一体的卓越品格塑造乡风,赋予乡村新的文化元素,是乡村生活意义的文化标识。

如何让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如何让非遗新乡贤“老手艺”探索出新市场?近年来,桐庐做足“非遗+”文章,在全省探索建立(非遗)新乡贤同心共富实践基地,制定共富盟约,以非遗工坊带动产业的集群发展,让非遗逐渐成为激活乡村的旅游资源,让非遗得到活化传承,也让非遗成为城乡共富的强大助力。

赋能:非遗新乡贤+文旅,“空心村”变身“创业硅谷”

依托秀美山水、美丽乡村和历史人文等优势,桐庐迈入全域旅游新时代。在不少乡村,非遗文化融入其发展中,碰撞出文旅新火花。

水澳映红叶,青砖缀白云。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深澳古村,近年来愈发“年轻态”,越来越多的年轻“新乡贤”来此地扎根发展。

百匠街区内,剪纸、斫琴、金膳、蓝晒等各类非遗手艺令人眼前一亮,各类有手艺的“新村民”从天南海北汇聚于此,安家于此,用沉淀的匠心、精美的匠品带动了深澳村的文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让络绎不绝的游客“闻香下马”。而随着业态的次第入驻,逐渐“盘活”了这个原本清冷的古村,也让空心古村落向着艺术文化创业“硅谷”转变。

目前,以“百匠·同心荟”为依托打造的“百人百匠”特色街区,已引进手工艺人、非遗大师、人文讲师等文创业主共60余家,意向入驻20余家,开设了茶艺、刺绣、制香、扎染等28种技艺学习体验项目,举办了百匠艺术文化节、戏曲盲盒周、古村寻宝奥秘纪等大中型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文化集聚优势,增强对周边区域人才的“虹吸效应”。

而新乡贤在促进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和老村民们形成了共融共长的良好局面。除定期开展文艺、教育、服务等活动外,还带动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当地大学生就业。去年,为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带动经济效益260万元。

而在莪山畲族乡龙峰民族村,新乡贤雷天星、刘玉秀积极发扬畲乡“红曲文化”,推进红曲文化村落建设,打造了畲寨红街、红曲广场等独具畲乡风情的建筑风貌,植入高山流水长桌宴等民族特色业态,盘活整合村级闲置资源,进一步强化乡村经营理念,构建了“村民-村集体-第三方”利益链接机制。目前每周至少接待游客2000余人,红街畲寨越来越红火,“红曲畲味”成为文旅产业强大内驱力。

6.png

▲莪山畲族乡“红街畲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破题:非遗新乡贤+培训,“老手艺”探索新市场

位于合村乡合村村德水街旁的合和布鞋厂内,几位绣娘正“指尖生花”,从鞋底到鞋帮,从绲边到绣花,十多道工序都由手工精制完成。展示柜上,一字排开的绣花鞋绣纹图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

由于近几年合村乡政府对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视,“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以创新非遗传承人认定方式,培养传承人骨干队伍,目前在合村乡,有这项技艺的还有上千人。但一直以来,合村布鞋都以传统的家庭作坊方式经营,由于其小而散的经营模式,缺少市场竞争力。该乡通过政府组织服务、新乡贤投资引智、群众参与的模式成立了“合和布鞋厂”。

今年36岁的合村村村民燕丽琴说,合村的绣花鞋制作技艺世代相传,村里许多姐妹都会绣花,都能做绣花鞋。“村里的绣娘培训可以提高刺绣水平,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也能让更多姐妹靠着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就业。”

不久前,新合索面入选了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新合索面制作技艺在新合乡引坑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世代相传的一门手艺。这里的手工索面白天晾晒、夜晚制作,需经过和面、索面、盘面、熟面、晒面、收面等6道工序,制作时间长达25小时。

如何让索面走出连绵大山?如何破解索面活化难题?去年,新合乡投资400余万元建立新合索面非遗工坊,并交由新乡贤钟云山进行运营管理。工坊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让全乡原本分散的新合索面“小作坊”联合起来,推动“1+N”食品小作坊集聚园区提档升级,形成品牌效应,逐步推进产业化转型,也让新合索面打出了名气。

老手艺探索出新市场后,钟云山还建立了新合索面手工制作培训基地,开授新合索面手工制作课程,并提供免费培训名额,鼓励对新合索面制作技艺有兴趣的村民报名参加。同样,“六道云庐”品牌创始人徐晓宇举办培训课程,提高当地村民的操作技能,带动周边村民着力打造农家特色小吃产业,“六道云庐”米粿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实现了“走出去”。近两年,六道云庐通过“农特产品+互联网+自媒体直播”的方式,不断拓宽拓深销售渠道,2022年六道云庐年产值达到了1500万。2023年1至5月,公司产值已达800万。

7.png

▲新合索面非遗工坊

聚势:非遗新乡贤+平台 奏响城乡“共富曲”

8.jpg

▲全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培训会在桐庐召开

今年7月,全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培训会在桐庐县召开,桐庐非遗工坊献上非遗盛宴的同时,也吸引了抖音、天猫等平台的合作洽谈。12月,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洽谈会在桐庐县深澳村召开。近年来,桐庐县以“之江同心·百贤通达”品牌为依托,紧紧围绕“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和非遗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两大任务,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新乡贤队伍体系、发展振兴体系,全面推进全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县建设。

截至目前,桐庐创成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并依托丰富独特的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工坊、工作站培育,做大非遗共富产业,桐君传统中药文化、新合索面制作技艺、酒酿馒头制作技艺创成省级非遗工坊。

同时,桐庐还创新传承桐君传统中药文化、雪水云绿茶制作技艺等10余个非遗项目,衍生出各类非遗产品,同时积极培育非遗新乡贤企业,实现非遗资源转化新路径。

在桐庐,非遗早已奏响了城乡“共富曲”。桐庐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统筹协调非遗与产业、市场、旅游等各个领域协同发展,目前已形成新合索面、桐君中药、钟山石雕、仁智馒头、合村绣花鞋等10余个非遗特色产业,不仅强化了区域特色品牌,同时拓宽了富民增收途径,因地制宜打造了非遗经济的“新引擎”。

(供稿:桐庐县委统战部)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