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桐庐:做足三篇“融合文章” 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2-26 19:31:25  来源:admin

近年来,杭州桐庐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打造“之江同心·石榴花开”民族工作品牌,做足“治理”“教育”“文化”三篇“融合文章”,把民族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纵深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共建融“居” 解锁互嵌团结“密码”

28.jpg

桐庐县委统战部坚持以“1+3+4+N”城市民族工作模式来撬动城市民族工作创新,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包括居住证办理、动态更新就业、出租房信息等服务,帮助其解决就业就学、租房租赁、社会保障等实际困难。凤川街道“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定期组织举办“桐那一家亲·喜迎藏新年”“石榴结籽心相连·民族团结共欢庆”“民族青年人才伙伴行”“创业学校民族一家亲”“非遗普及进课堂”等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为各族群众展示桐庐的风土人情并提供才艺展示平台,在互唱民族歌、互跳民族舞、共叙民族情中,促进文化交融。

目前,桐庐县凤川街道拥有外来流入人口10万余人,是辖区内户籍人口的近三倍,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倒挂街道,包括苗族、侗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壮族、回族、白族、蒙古族、仡佬族等41个民族的近8000位聚居在此,成为“新凤川人”。为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引领乡风文明,凤川街道成立“石榴红调解室”,让少数民族青年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服务基层治理,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问题难题。如:藏族青年普琼、卓玛主动调解一起上学期间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他们联合街道司法所共同商讨案例,积极协调化解,通过多方沟通,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针对少数民族的孩子课后及寒暑假无人看管的难题,凤川街道通过“课后托管+寒暑假小候鸟班”形式,充分拓展服务内容,涵盖剪纸、书法、绘画等课程。其中桑园村的“四点半课堂”的学后托管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切实为本地区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问题。

29.jpg

“引导各民族代表人士参与到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议事活动中,共商共建社区事务,是街道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凤川街道统战委员说。在各类活动和服务中,为各族群众在桐庐营造了“第二故乡”的氛围,也为地方的发展留住了越来越多的建设者。

教育融“合” 共建团结大家庭

瑶族的肉夹馍、彝族的烤串、苗族的五彩饭、仡佬族的豆腐、侗族的生鱼片……在一次“共享中华民族家宴”中华民族文化节活动上,孩子们穿上色彩斑斓的特色民族服装,摇身一变成了“摊主”,向来往同学介绍起别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食,引来无数同学交流品尝。

近年来,桐庐县委统战部充分挖掘民族学校资源,发挥省级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溪小学是桐庐县唯一一所公办多民族融合学校。学校现有学生506名,分别来自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及汉、苗、仡佬族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为248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50%左右,如何促进学校各民族学生间的团结融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不断丰富团结、互助、融合的特色“家文化”根基,围绕“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阵地建设,开展民族融合教育研究与实践。创立以“融合+党建、融合+队建、融合+文化、融合+德育、融合+教学、融合+活动”等系列活动,让“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在日常教学中,东溪小学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开发《知晓、认同、欣赏:民族融合教育模式》校本课程,让学生们全面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团结友爱氛围。此外,东溪小学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延伸至校外,推动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参与。

文化融“心” 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清晨莪山民族广场的第一缕竹笛声,到夜幕红街畲寨龙峰村的歌声笑声响彻山坞......花红柳绿,乐声悠扬,舞姿窈窕,锣鼓喧天,素有“西湖边的畲乡”美誉的莪山一片生机勃勃,富有艺术气息和生活烟火的民族团结图景令人流连忘返。从身无长技的村民到乡村表演家,需要多久?莪山畲族乡“3个100”人才培养计划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桐庐县委统战部支持民族乡村做好“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文章,不断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提升乡风文明,传承保护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文化骨干队伍,启动“三个100”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形成本地畲手艺100人、畲技艺100人、畲团队100个的畲族人才库,常态化开展畲族文俗表演,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创产业发展,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30.jpg

每逢周二、周三、周日的夜幕降临,在莪山畲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会聚集一大批本地热爱文艺的村民,“百人计划”培训班开设了包括形体、民族舞、竹笛、腰鼓、合唱等多项课程,通过传知识、提技能、秀风采,来挖掘畲族特色文化,推动乡村艺术普及,培养乡村文艺骨干,作为颇具畲族文化特色的公益课程,培训班从报名摸排阶段就受到村民们的“热捧”,后来更是志愿地把教学内容推广普及。如:龙峰民族村舞蹈爱好者罗有连也是其中之一,“每次舞蹈培训我都一定参加,这里不仅老师教得细致耐心,学员们学得也劲头十足,每一个动作从生硬到流畅,每一个姿势从别扭到自然,都让我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感。”

借浙江卫视综艺节目《我们的客栈》热播为契机,取景地莪山也迎来了全新的文旅机遇。每周至少2000名游客的到来,红街畲寨龙峰村也越来越红火。每逢夜幕降临,游客用餐体验之际,一个个民俗表演节目就在尧山坞精彩上演。喝红曲酒、品千人席、看迎宾舞、赏民俗表演,已经成为莪山旅游业态的核心体验。“在舞龙、迎宾舞、敬茶礼等最受好评节目的表演人员里,我们有大约40人都参加了‘百人计划’免费培训班。”新农人、农创客刘玉秀说。通过为当地群众免费提供舞蹈、乐器等多项课程,“3个100”为畲族非遗文化传承不断做优平台,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依托“西湖边的畲乡”这一地理位置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莪山畲族乡走出了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民族文化助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新路径。

(供稿:桐庐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