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杭州萧山:新乡贤“我为家乡办一事”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5-15 11:37:44
来源:admin

“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回报桑梓。”新乡贤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生力军,日益成为乡风文明的涵育者、乡村发展的助推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

近年来,萧山推出新乡贤“我为家乡办一事”活动,推出公益“微心愿”新乡贤认领清单,有效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迎来共富路上“万马奔腾”。截至目前,萧山2471名新乡贤先后领办小微事项905项,义务投入资金1.42亿元,直接惠及群众21万余人。

衔泥归巢

为乡村产业发展“引流”

在萧山义桥,新乡贤收到“我为家乡办一事”倡议后,积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经验,在家乡投资建厂,成立新能源科技公司。

这无疑是一场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为了吸引这样的企业,义桥在做好乡情联络与平台搭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对接需求与资源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扶持措施。

引进此类项目落地,将直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并创造更多产业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吸引更多技术型人才在此聚集,助推义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image.png

同样是在萧山南片,“龙出没”探险漂流项目由新乡贤牵线搭桥,已逐渐成为杭州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乡旅共富案例”。这个“萧山第一漂”项目,是当地激活新乡贤资源,拓宽乡村振兴共富路的一个缩影,通过新乡贤助力,以“村企共建”的形式促成,让村集体经济、村民和运营投资商成为“互利共赢、和谐共生”的共同体,通过合作共赢的制度设计,形成“运营良好,收入提高,就业更多”的良性循环。

在推动新乡贤“我为家乡办一事”倡议的进程中,萧山还涌现了大批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新乡贤人士,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如:有的新乡贤将集团总部迁至家乡,有的出资创建新乡贤共富促进中心。截至目前,萧山已引进新乡贤回归项目70余个,涉及金额超过60多亿元。

薪火相传

为乡村文化兴旺 “活源”

萧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萧山戴村镇尖山下村,一直流传着跑马灯的传统民俗,目前已列入区级非遗项目。为使“跑马灯”技艺薪火相传,新乡贤代表积极响应“我为家乡办一事”倡议,不仅持续提供资金保障,还自行外出学习技术、牵线搭桥,组建小马队传承人队伍,开设马灯特色课程教学,进一步让这项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image.png

对乡村文化的深耕挖掘和乡风文明的引领,新乡贤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如:在萧山所前镇三泉王村,为了让乡亲们特别是青少年更系统地了解家乡的古往今来,增强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该村新乡贤联谊会在系统整理 “自然景观与美丽传说”“人文传承与历史沿革”“族谱典故”“童谣俚语”等几方面共30余篇独立文章基础上,编纂成《话说三泉王》《三泉王村志》,对当地历史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新乡贤积极反哺家乡,努力把家乡打造成为承载乡恋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如:新乡贤领衔组建 “问题提出教学工作室”,为教师提供培训指导,积极助推教育共富;新乡贤以“德孝文化”兴村,积极助推“进心膳养”品牌项目……让古老农耕文明蕴涵着的精神力量得到有效彰显。这些新乡贤“我为家乡办一事”的故事,展现了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主动作为

为全区协同发展“架桥”

目前,萧山区实现了村(社)新乡联谊组织全覆盖,广泛搭建活动载体,积极引导、鼓励新乡贤利用文化哺育、资金注入、智力帮扶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比如,新乡贤带头创办新乡贤馆,设有本地文化实物展示厅,将本村的历史文化、村民生活的变迁和精神面貌全景呈现,在留住乡愁记忆中延续历史文脉。以新乡贤馆为平台载体,每年开展文艺演出、健康义诊、惠民课堂等活动,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image.png

一直以来,萧山区委统战部依托各地新乡贤联谊会,借助新乡贤力量,有效激活乡村文化记忆的内生动能,推动乡村人文振兴。如:在春节期间,瓜沥镇民丰河村举办“村晚”,给辖区群众送上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吸引了各大媒体、平台争相报道,“村晚”的“幕后推手”便是新乡贤联谊会。

显然,新乡贤已成为萧山重要的人文资源,是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接下来,萧山将以新乡贤联谊会为载体,进一步凝聚新乡贤智慧、汇聚新乡贤能量,让新乡贤成为经济发展的“合伙人”、共同富裕的“带动者”,共同擘画更壮美的共富蓝图。

(供稿:萧山区委统战部)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