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平:“三个聚焦”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杭州市临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建设为牵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杭州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之窗”发挥积极作用。
聚焦青少年赋智 点亮教育希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临平区加强东西部结对帮扶,发动统战团体、企业商会、社会组织、学校、医院与西部地区结对,目前已累计募捐资金和物资2400余万元。组织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代表团到临平开展“浙里石榴红”主题研学活动,促进东西部青少年互学互助,推动各民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成长、绽光彩。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农技专家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帮扶,担任“乡村振兴共富导师”,携手谱写“山海情,藏汉一家亲”的和美篇章。
天文望远镜、显微镜、地球仪、电路积木、儿童无人机、动植物标本......去年9月,一场“护苗开学季·科普进课堂”活动在石渠县起坞乡中心校举行,全校300余名学生零距离“触摸”科技的神奇,感受科学的魅力。操场上,各种新奇的科技小仪器一亮相便迅速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大家争先恐后动手尝试,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教室里,来自临平区的科普志愿者以“知识讲解+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的形式,带领同学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起坞乡中心校校长认为,“这样的科普活动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点燃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激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真正让科学的种子在同学们心里播种、生根、发芽……”
聚焦新人才提质 拓宽就业路径
在做好东西部结对帮扶工作的同时,临平区始终坚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断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育出共同富裕“幸福果”。聚焦扶智赋能、成长成才,以“就业式帮扶、造血式帮扶、联动式帮扶”的形式,助力少数民族青年干事创业;依托优质产业平台、高新企业“星火计划”、校地合作,建立“石榴红家园”,通过温暖工程“星火计划”,采用“免费培训+定向就业”模式,累计培训少数民族学员51位,提升辖区各民族同胞就业创业技能。
同心共融,创业共富。临平区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布局和实际情况,抓住就业、创业两条主线,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活各民族青年干事创业力量,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艺尚小镇作为临平区精心打造的时尚产业特色小镇,为服装品牌构筑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汇聚了丰富的时尚资源,成功催生了诸多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彩案例。在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平台上,苗族青年张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作为一名时尚设计产业的创业者,他表示:“我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向更多人介绍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让世界看到中国少数民族的独特之美。艺尚小镇举办的各种大型展会,让我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
聚焦全产业创富 提升幸福指数
近年来,临平区依托资源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成立“石榴籽帮帮团”,开展技能培训、医疗咨询、法律援助等多种公益服务活动,“帮”出红色乡村一家亲;成立邻里绣娘团,定期举办刺绣培训班,带动鸭兰人学艺增收,奔赴美好生活,“绣”出红色鸭兰新图景;推进“‘之江同心·石榴红’阵地培育”“志愿服务实践共建”和“民族研学实践”项目落实落地,整合统战资源,找准民族工作的着力点、融合点,提升合作效能;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的专长,创新“互联网+直播助农”“互联网+社会公益”等社会服务新模式,帮助民族乡村增收致富,打造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实践样本。
众所周知,苗绣是中国传统名绣之一,做工精美、形式多样、风格鲜明。在“邻里绣娘团”刺绣基地,潘兰梅把具有苗族特色的图案和故事融入刺绣创作,将当地特有的鸭兰薪火元素与蝴蝶、几何图案等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除了苗族,我们基地还有藏族、布依族、畲族等不同民族的绣娘。”在刺绣基地里,“邻里绣娘团”团长指着摆在醒目位置的一幅石榴籽绣品,讲述着这幅名为《民族情深》作品背后的故事——绣品中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恰如56个民族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正是临平区各族同胞携手奔赴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从传统的绣手绢、绣花鞋、绣花裙,再到绣帆布袋、绣旗袍、绣丝巾……“邻里绣娘团”通过开展手工刺绣培训、创建非遗体验基地、绣制红色鸭兰文创产品等,让鸭兰村一带的绣娘们坐在一起、聊在一起、心在一起、致富在一起。
(供稿:杭州市临平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