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侨联推进“之江同心·侨助共富”工作会议召开
7月10日,全市侨联推进“之江同心·侨助共富”工作会议暨“侨助共富”乡村振兴产品市集展销活动在杭州市民中心举行。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建明,省侨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刘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侨联主席许玲娣通报全市侨联侨助共富工作情况,市侨联党组书记赵欣浩主持会议。
近年来,全市侨联持续推进“百家侨企(团)助百村”“侨助工坊”“新侨美宿”“侨青入乡”实践,打造“之江同心·侨助共富”工作品牌。促成118个侨企(团)结对109个村,到位帮扶资金近16.73亿元;建成或提升“侨助工坊”224家,举办侨商侨企与来料加工经纪人现场交流活动60余次、培训活动40余次,促成“侨”订单约7.4亿元,累计发放加工费3亿余元,带动3.4万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订单进乡村、加工在农户、产品出市场”的闭环助富模式;培育市级“新侨美宿”46家、省级“乡村侨舍”9家,并成立“新侨美宿”联盟,盘活了当地闲置民房,提供了餐饮、住宿、服务等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农副产品销售,成为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侨青入乡”为支点,推动形成“人才回流”与“乡村发展”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朱建明充分肯定了全市侨务系统以“之江同心·侨助共富”为统领,推动“侨资、侨智、侨力”与乡村“双向奔赴”,助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取得的实效。他指出,这些成绩既饱含着广大侨胞赤子情深,也彰显了统一战线的强大合力。全市侨务系统要紧扣高质高效,通过深化产业联动、扩大资源对接、构建文化赋能三大平台,推动侨助共富取得更大成果;聚焦先行先试,提升乡村造血能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做好创新实践的推广应用,提升共富图景的侨韵底色;突出可感可及,推动为侨服务更加精准、平台载体更加扎实、联动协作更加深入,做优做美“侨”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
刘红指出,杭州市侨界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她希望,侨联组织进一步凝聚侨心,当好海内外侨胞的“娘家人”,团结引领侨界人士发挥视野宽阔、人脉资源丰富等优势,实现个人发展和回报桑梓的有机融合;加强政策引导、典型引路,打造一批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为持续探索共富新路径提供更多杭州经验;架好协作桥梁,树立系统观念,发挥“大侨务”机制优势和侨联纽带作用,为侨胞投资创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构建侨界助力共富的新模式。
许玲娣通报市侨联“侨助共富”工作开展情况。她指出,全市侨联要继续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努力探索更符合杭州发展实际和侨情特点、彰显杭州侨联担当的侨助共富新举措,打造侨助共富新样本,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展现更多侨风采,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中作出更大侨贡献。
赵欣浩指出,要深化思想引领,将侨助共富工作与省委省政府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与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工作目标紧密结合;要创新共富模式,立足资源禀赋和侨助共富工作痛点难点,建立“侨界资源库”与“乡村需求清单”动态匹配机制,突出“一区(县、市)一品”差异化发展,以典型示范打造特色品牌。 要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好“上下协同、左右联动”工作格局和“侨助共富”成效评估体系,加强联通沟通和学习互鉴,“向内求、向外看、向前走”,以长效机制提升工作质效。
会议现场,临平区“新侨美宿”水墨蓉庄海归主理人、萧山区“侨青入乡”代表、传化农创村负责人及临安区侨联、淳安县侨联负责人先后作交流发言。会后,还开展了“侨助共富”乡村振兴产品市集展销活动,全市12家“侨助共富”企业代表参加。
市委统战部(市侨办)、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驻市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市侨联全体班子成员和常务委员,各区、县(市)侨联主席和秘书长,有关区、县(市)侨联“新侨美宿”“侨助工坊”“侨青入乡”实践代表等80余人参加会议。
(供稿: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