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时讯

为促进五大关系和谐凝心聚力

字体:
发布时间:2008-12-12 19:36:19
来源:admin
2008-12-1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为杭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贡献,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努力奋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宽松稳定 政党和谐

  统一战线为我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取得新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建立或恢复了杭州市7个民主党派市级组织;民主党派人数从1980年以前不足千人发展到2007年的7400余人。

 

  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多党合作有保障。市委先后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实施意见》、《中共杭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杭州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作和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文件十余项,相继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1990年以后,坚持在全市范围内聘请300余名党外人士担任各类特约人员,对我市的行风评议、廉政、教育、医德医风等工作进行监督。199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委托统战部等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通报会、协商会96次,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多党合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参政议政,发挥作用,多党合作有地位。我市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人才智力优势,紧紧围绕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的意见建议。从1990年至2007年,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共撰写提案、议案和调研报告9300多件,许多建议意见被采纳,并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社会服务,发挥优势,多党合作有认可。三十年来,市各民主党派通过举办“专家与中小企业握手”、“杭州特色潜力行业论坛”等各类咨询服务、智力支边、结对扶贫、引资引智、拥军优属、展览交流活动以及积极参与“下岗再就业工程”、“春风行动”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为杭州的改革发展作出了较大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积极培养,广泛参与,多党合作有发展。党外干部培养安排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党外干部培养选拔5年规划,把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了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安排。近年来,以市社会主义学院为主要培训基地,举办了各类党外人士培训班32期,培训党外干部1362人次,还首次在国外举办了党外干部培训班。先后选送十余名党外人士出国参加MPA培训;选派近百名中青年党外干部到市重点工程、政府有关部门挂职锻炼和担任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员。

 

  我市的党外干部政治、实职安排指标均达到省委规定的比例要求。2007年,担任市及区、县(市)政府领导的党外人士有17人,担任市及区、县(市)政府部门领导的有109人,在群众团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有43名,两级司法机关党外副院长(副检察长)有11名;市直单位有党外处级干部157人,区、县(市)有党外中层干部124人;首次选拔2名优秀党外干部担任市直单位正职。

 

  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

 

  统一战线为我市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作出新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除进一步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外,民族工作的重心逐渐由保障少数民族生活转向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少数民族成分从1982年的26个,13383人发展到2007年的37个,40170人。经过三十年的共同努力,我市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较好地融入了城市生活,保持了与本地群众的和睦相处。我市民族工作走上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而又更富有成效的道路。

 

  民族政策深入人心。我市坚持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民族工作的督查,先后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和工作会议,形成了民族工作“叫得应、管得住、推得动”的局面。同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在民族成分确认更改、公务员招考、计划生育、扶贫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都给予了少数民族人员政策倾斜和特殊照顾。同时,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全市各条战线不断涌现出如钟华、兰兆祥、钟国良等少数民族先进人物。

 

  民族经济发展迅速。我市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解困。从1998年开始,市财政用于扶持城镇“清真网点”建设、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等的专项资金逐步增加到每年80万元;市民族宗教局等部门每年筹资用于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防灾救灾,在各类补助金安排上也向少数民族乡、村倾斜。2001年至今,已落实少数民族乡村帮扶资金约1000万元,扶持农业项目120多个;2007年,全市少数民族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了5000多元。

 

  民族团结更加巩固。1997年我市成立民族团结促进会,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随着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多,开展了外来少数民族情况调研,通过举办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杭创业培训班、制定规范政策法规等,对城市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员加强服务管理,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尊重少数民族群众,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信仰自由 宗教和谐

 

  统一战线为社会稳定提供新保障

 

  市各宗教团体在197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恢复。同时,至1985年底,先后开放了灵隐寺、净慈寺、法镜寺、法净寺、法喜寺、凤凰寺、鼓楼堂、城北堂、思澄堂、抱朴道院等13处宗教活动场所。宗教团体和宗教场所的管理逐渐规范,教职人员新老更替,戒律仪规传承发展,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各级党委、政府和统战、宗教工作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得到了法律保障和落实,有效地调动了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宗教工作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

 

  宗教事务管理依法开展、规范有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宗教事务条例,把宗教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或社会综合治理考核目标,定期召开会议和开展调研,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宗教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意见》等多项文件,及时总结推广宗教管理工作经验,部署阶段工作。全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基本形成,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基本建立;建立了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宗教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坚持扩大交流与抵御渗透两手抓,圆满召开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五大宗教团体组团出访20多个国家,扩大了对外交流和宣传,维护了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开展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对宗教活动场所实施年检、颁发杭州市第一部地方性宗教法规《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若干规定》,以及数次开展非法宗教活动场所清理整顿工作,使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近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同时,加大落实宗教房产政策的力度,历史遗留的宗教房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新建、复建、修缮了多处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场所布局更趋合理,极大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需求。2006年开始,我市启动了灵隐景区佛教文化建设等工程,打造“东南佛国”,力争实现“寺庙兴、百姓富、景区美”的目标。

 

  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奉献社会。通过建立宗教团体负责人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举办宗教教职人员思想政治和政策法规教育培训班等,交流思想,统一认识;成立杭州市佛学院、研修院等,并定期选送教职人员到中央和省、市社会主义学院等学习培训;形成宗教界代表人士骨干队伍,涌现出了一批新时期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团结引导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核心带头作用。积极支持宗教团体加强组织建设,宗教团体历次换届正常顺利进行,民主办教显成效。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努力为宗教团体解决困难问题,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调研宗教工作,协调问题,赢得了宗教界的尊重和支持。

 

  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代表人士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服从政府依法管理,并团结带领广大信众爱国、爱教,支持经济社会建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各大宗教团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扶贫、义诊、助学、慰问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作出积极贡献。如今年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宗教界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共捐款1161.67万元。

 

  尊重发展 阶层和谐

 

  统一战线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开辟新领域

 

  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是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赋予统一战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三十年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明确成为了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市工商联会员数从1979年恢复组织时的3497个发展到2007年的15803个。我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到20086月共有66.35万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251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平等相处、共同发展,不仅在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杭州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及市有关部门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相继开展了“塑造天堂形象大讨论”、“十杰青年评选”、“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等活动,市委、市政府结合民营经济大会的召开对优秀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进行隆重表彰,大力宣传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先进事迹。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市先后分五批组织了500余名非公经济人士赴中央党校学习培训,在全国首开先河。近年来,我市在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做大做强企业,为社会服务,为建民营经济强市作贡献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我市73家民营企业进入2007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六年列全国各城市第一位。全市民营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08年抗震救灾中,非公有制人士及企业共捐助3亿6千多万。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有序开展。2002年,市委统战部成立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处,同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以无党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杭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在新形势下,我市把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新的着力点,积极推荐和培养代表人士,并逐步完善了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相关机制。杭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建立网站、举办论坛等,进一步发挥了平台和载体作用。目前市及区、县(市)已建立一支1130名的无党派人士队伍,并建立区、县(市)基层知联会组织10个。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视野。在做好非公经济人士工作的基础上,我市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社团、社区和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引导,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联谊交友 海内外和谐

 

  统一战线为扩大交流合作和祖国统一发挥新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家对侨、对台工作政策的调整,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祖国统一为主线的我市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进一步得到恢复和加强,在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增进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实现港澳顺利回归、繁荣稳定及祖国统一等方面充分发挥出了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从1987年以前的6.4万余人发展到目前的约12万人。

 

  依托社团,促进联谊交往。1989年以后,全市相继成立了三胞眷属联谊会、杭州海外联谊会、台胞台属联谊会、海外交流协会、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留学生及家属联谊会以及基层侨联和萧山、余杭旅港同乡会等具有统一战线性质、承担联谊功能的社团组织。通过我市海外联谊社团的积极联系协助,澳大利亚杭州同乡会、美国浙杭同乡会、欧洲杭州联谊总会及12家分会等境外、海外杭州籍侨团相继建立和发展。社团间进一步加强了交流合作,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友好往来活动。

 

  投资创业,支持家乡建设。我市还积极推动杭州与港澳台侨在经贸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通过参与浙洽会、西博会,举办投资洽谈展览等经贸活动和召开“海外杭州人联谊大会”等形式,吸引港澳台商、海外华商和留学人员来杭投资创业,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建设。1998年杭州高新区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经过十年努力,已发展为国家级创业园,到园区落户的留学生企业有220余家,留学人员400余名,拥有超亿元企业5家,超千万元企业20家。目前,全市侨资企业已达58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187.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9.54亿美元;台资企业1352家,总投资额50.33亿美元。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留学生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扶贫帮困、捐资助学。自1990年第一部侨法颁布以来,我市成立了杭州市华侨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每年开展侨法宣传教育和为侨服务咨询活动。

 

  稳定人心,维护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市认真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定不移地反分裂、反“台独”,努力维护港澳繁荣稳定,为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积极促进杭台民间交流交往。对台通信联络日益频繁,截至2007年,接待来杭旅游探亲、投资经商的台胞超过280万人次;灵隐寺和台湾中台禅寺缔结为“同源禅寺”,玛瑙寺成为杭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努力维护在杭台胞台属的合法权益,帮助部分黄埔同学会成员和台湾回大陆定居人员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徐军民 许莺燕)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