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桐庐莪山畲族乡荣获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2-27 17:19:11
来源:admin

据12月26日国家民委公众微信号推送的消息,为进一步扩大示范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国家民委决定命名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187家县级以下(含县级)单位入选,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荣幸入选。

近年来,莪山畲族乡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畲族第一乡”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民族各项事业继续保持健康稳步发展。2014年莪山畲族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乡长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5年1月7日莪山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15年度获得我县乡镇(街道)综合考评优秀等次。通过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信赖感,不断推进畲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拓展致富增收渠道,畲乡百姓发展“认同感”得到提升

民族乡村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民族群众普遍收入不高。如何有效地解决致富增收的问题,让民族群众不断提升对于推进畲乡发展的“认同感”,是莪山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乡因地制宜,依靠自身优势精准定位,注重特色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百姓收入不断增加。2015年,莪山畲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45元,同比增长15%,位居全国45个畲族乡镇首位。一是发展特色块状经济。承接横村针织产业,建成民族工业小区,现有53家企业入驻,为畲乡百姓提供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2015年工业税收达27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0%以上来自工业企业的工资收入。二是发展山区绿色农业。针对山多地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形成高节竹、茭白、杨梅和土鸡养殖四大特色种养殖基地,推广高节竹覆盖、茭白立体养殖等农业新技术,有效增加偏远山区村农民的收入。三是开发美丽乡村资源。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畲族特色文化优势,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打造十里畲乡民族风情带旅游精品线路,通过“空心村二次创业”引进秘境酒店、云夕·戴家山、先锋书店等高端民宿及休闲文创项目,农民实现“三金”收入(三金即租金、佣金、股金)。

着力构筑民生堡垒,畲乡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

我乡始终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要事来抓,并充分运用省市县各级给予民族乡村的帮扶资源,不断加大对民生方面的投入,着力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年来,我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公共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畲乡百姓生活品质得到较大提升,获得感不断提升。一是加快交通路网建设。通过实施乡域内的徐七线、潘戴线、桐钟线等乡村美丽公路建设工程,实现村级“联网”公路全覆盖,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二是加快推进环境整治工程。通过实施莪溪小流域综合整治、石材企业提升改造、集镇污水处理厂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等民生工程,进一步改善畲乡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快推进民生保障。通过实施民族文化休闲广场、山哈风情街改造、村级托老所以及老年食堂等建设,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项目和低保边缘户房屋修缮工程,进一步提升畲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促进民族团结繁荣,畲乡干群彼此“信赖感”进一步密切

我们始终把畲乡的团结和谐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增强畲汉群众彼此信赖感,努力营造“畲汉一家亲”的良好局面,已持续多年实现“四个没有”,即没有发生民族纠纷、没有严重刑事案件、没有越级上访、没有群体性事件。一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树立干部敢担当、善担当的责任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只要谋定的事,咬定目标,排除万难也要推进落实。深化开展班子成员公开履职承诺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基层走亲活动。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二是加强民族文化沟通交流。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系列活动,编制“畲乡红”乡土教材,开展“百名畲乡人”培育计划,建成民族文化展示馆,实施民族文化有形化工程,进一步增进畲汉群众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自豪感,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感。三是加强畲乡群众主人翁意识。面对畲乡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通过推行“平安莪山”创建、村级慈善工作站、村级商会以及“无保洁员村”等基层自治模式,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主人翁意识,为推进“中国畲族第一乡”建设凝聚合力。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