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6-17 16:42:31
来源:admin

本刊记者:你的新书《始终》的扉页上写着《华严经》中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媒体称《始终》是“70后的成长标本”。现代社会中人常常陷入自问“我们走得太急,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请问,作为无党派人士的你,是如何执着于自己最初的本原,投入到安静而内敛的生命之中,惟自始,能至终?

郑锦杭:首先,我很珍重自己身为“无党派人士”这一身份,这一身份其实脚注了我个人存世的性情、态度、原则,从深刻的说,也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究其我个人的根本,应该有对于独立人格以及纯粹情操的君子精神的本能向往,这是我的生命基调。

基调,仿佛生命的主线,总在拨正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稳定自己看待世界的观念态度。所以,固然,人生已经开始渐向中年,其中,体味过骄傲荣光,也经受过难堪迷茫,领教过急切慌乱,人生的岩层在层层深厚,但是,越是前行,自己青春少年时有过的热爱、梦想,以及彼时单纯的心性、勇气、力量,反而越来越清晰地浮出生命的水面。人,其实是在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就如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所著的《与神对话》中说:“你在地球上的任务并非学习,而是忆起你的真实身份……你只需要忆起,只需要重新成为我。”人生不可逆转地步步向前,却越来越清楚了自己本来的面貌,不仅没有泯灭,而且安之若素,这真是我的大幸。

这些,应该也是我完成《始终》,并以此砥砺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动因。我也希望,这样的动因,在自己人生的岩层里,越深埋,越擦亮,总在自己的生命里熠熠生辉。

本刊记者:你说,一个人选择怎样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心境,抱持怎样的态度,总是深受了自己走过的生命行旅的影响。请问,你长期从事于基础教育工作,是怎样的人生经历丰富并锤炼了你年轻且美好的生命?

郑锦杭:有一个很深刻地影响过我的教育追求的老师,曾经对他人这样评价过我:

“她很单纯……很专注,很追求完美,很有毅力,很能坚持,很纯粹……没有瞻前顾后。这是很可贵的。”

这位老师对我的教学无数次毫无保留地指导过,这是她对于方才二十多岁的我的看待。在这样的品性下,我在二十多岁时就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全国小学语文学会先进工作者,并任学校副校长,工作显见峥嵘。因为在很年轻的时候,在完全都还不曾来得及懂得功利心的时候,很早地触及到了名利,相对来得简单,也来得快了一些,所以,后来的自己,功名心一直不重,甚至缺少热情,这意外地在后来一直保鲜了自己如老师所看待的“可贵”的品性。

也所以,自己对于后来转换的无论是行政或者研究岗位,都不会有刻意的执着,这又意外地使得我会有心境,去涉及专业以外的一些领域,并且在非专业的领域里,有许多的打开,丰富的汲养,不可思议的越界,极大地茁壮了自己的灵魂。

当然,因为有些名利太早地到来,也使得当时还太年轻的自己,一时没有了目标和方向,其中,也走过一些蹉跎含混的过程,不过这些过程,在当时是狼狈沮丧的,在后来,却成全了淬炼自己的宝贵财富。

本刊记者:作为既从事过教育实践,教育研究,又从事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多栖教育人”,请你谈谈教育及社会文化还原问题?

郑锦杭:我几乎参与过了基础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有对教育工作相对整体的认识。我在《始终》中,谈及“老师,对学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不是精湛的教艺。不是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老师的品格、性情、情操,对学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还涉及了学校的安静坚守,教学是全部人格的总和等态度。也通过记录父母双亲以及孩子阐释“一切的教育,一切做人,首先都要有为人父母、为人儿女的慈悲和赤诚。这样的教育,以及人生,才会总是闪耀人性的光辉。”……如此等等,试图从时代现实感出发,提倡符合本意的教育动念,探讨自然、精神格局、教师、学校、教学、童年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于教育、之于人的影响和意义,解释“自始,至终”的教育心意和价值态度,并从教育的角度关切人性和信仰的问题,就是在做教育还原的一种思考。

还原,是社会喧嚣,人心浮动,过度涣散后,一种回头收敛、被重整的渴望。因为主张“原貌”而深入人心的台湾国宝级洗护品牌“阿原”的创始人江荣原,对于“阿原”的崛起这样形容过:“舞台不是我创造的,它空着,我只是刚好跳上去而已。”多少“原貌”的舞台,都一直存在,也一直空着,或者,也一直在虚位以待社会人心的终于跳回。

本刊记者:除了教育专业之外,你还涉猎建筑、音乐、阅读、电影,使得你的人生在貌似失焦中高度聚焦,能谈谈你这方面的人生体验吗?

郑锦杭:导演罗贝尔·布列松说:“艺术是对抗无能之苦的唯一依托,然而艺术还远不止这些。”建筑的哲学性,音乐的直抵人心,阅读的凿击,电影的亦真亦幻,都是艺术的,它们之于我,是活着的空气,生着的欲望。它们一一涉及生命的伟大与轻微,时代的汹涌与急促,人性的柔软与罪恶,以及成长,创伤,疼痛,救赎,生存,信仰,爱,以及对族类的同情、体恤、冀望……我凭借它们扶摇而入精神的美,怀有对世间生活的热情和肯定,懂得生的大美,免于空虚寂寞。

而且,它们,让我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专业很重要,但是,只有专业,往往就会流于狭窄、自大,非专业的补充,其实会让你有一种宽广的精神,可以帮助你见识自己的专业在大社会、大世界中的位份,让你能够建立起既深刻又谦卑的专业态度。

所以,艺术的这一切,助力我穿过现象看到本质,实现了对精神的、现实的“我”的聚焦。

本刊记者:资中筠说,知识分子需要解放自己,争取独立人格,建设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向的新文化,假以时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民族精神振兴或许有望。请问:你认为当下无党派人士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应如何为,能如何为?

郑锦杭:易卜生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当下的无党派人士,首先要修己。一要修情怀。我们在井冈山上,每每被革命精神激荡、洗涤,因着先烈的永垂不朽饱含热泪。这催促我们思索人生的意义,思索人生形而上的境界。人类社会的演进,从整体而言,构成历史,从个体而言,构成命运,要有个人庄重的命运感和民族神圣的历史感,不允许自己只是活活地腐朽而去。二要修思想的带宽。无党派人士相对专业,也易局限,要有自我批判精神,勇于突破,最大可能地完善知识结构,升华关切国家、政治、哲学、历史、人类、民族、世界的能力。三要修风骨。珍惜追求人格独立,不受人惑,秉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我国近当代史上,很多无党派人士凭借自己的社会影响和感召力,为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当下的我们,从“修己”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只争朝夕,一点一滴,一尺一步地影响,也终将能不辱使命。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