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焕生——让方圆百里的脊椎患者焕发生机
方焕生,一个普通的名字,在大慈岩镇附近的村子里,妇孺皆知,认识的不认识的,病了,到了卫生院,第一句话总是问“方医生在吗?”在建德、兰溪、金华、龙游方圆百里的区域内,脊椎病患者经常慕名而来,有时遇到方焕生外出,他们就住在旅馆里,一直等到出差归来。只要方焕生在,病人的沉重心情就释放了一半,因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和善地微笑,虽然穿着洁白的大褂,却让人感觉不到医院的畏惧,只是他那双经历了近60年人生风雨的双眸,始终淡定如水,沉静如山。
为病人解除病痛是最大的快乐
走进方焕生的办公室,简陋而整洁,三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桌围成一团,桌上堆着各种报纸,进门的一侧,三、四张普通的陈旧小方凳并排放着,那是患者和医生就诊时坐的。如果不熟悉的话,你一定会以为走错了门,这哪会是一个院长的办公室和就诊室?不过,墙上一面题了诗的锦旗却会告诉你,没走错:“大慈岩下小檀村,脊柱圣手远近传。担架抬来笑步去,逢人便说方焕生。”落款是浙江日报的离休干部张白怀与杭州第十中学离休教师朱为先。
作为脊柱病专家的方焕生,从医四十年来曾为无数脊柱病患者送去福音,解除病痛。张白怀腰椎退变,间盘突出,导致胯关节、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他的老伴也患间盘突出症多年,用尽了能打听到的各种方法,见效均不明显。偶然听到一屠姓熟人说起方焕生的高超医术,就与方焕生取得联系,到了建德市大慈岩卫生院,接受方医生的独特疗法。前后短短9天,两人的疼痛感都明显减弱,最后完全消失。
而“担架抬来笑步去”,说的其实就是屠姓女子。她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退休教师,患有椎间盘突出症,在杭州某大医院住院治疗2个多月,因其同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院方不敢动手术,给予杜冷丁止痛。正当子女准备将她转到上海动手术时,一亲戚说不妨到建德市大慈岩卫生院试试。于是在去上海之前又到了大慈岩一趟,下了车,是由儿女背着进医院的。他们准备如果一周不能见效的话,就将母亲直接转去上海。方焕生对其施以自创的一套独特的综合疗法,一个星期之后,该患者就可以自己下床,1个月后能拄拐走路,2个月后能爬楼梯,3个月后能骑车了。治疗费用总共仅花费7000多元,之前在大医院住院2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费用就高达7万多。如此好的疗效,也无怪乎她和家人要到处宣传了。
像这样的病例,俯拾皆是。远的如上海、河北、黑龙江,近的除了建德市,还有周边的龙游、衢州、淳安、桐庐、富阳、杭州、兰溪、浦江、金华、遂昌、东阳、江西。
方焕生不仅业务技术精湛,而且有一颗慈爱之心。患者们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方焕生视患者为自己的亲人。每一位到这里来医治的患者,首先就会迎来方焕生一个热忱的笑脸,让人从心底感受到有一种温暖的阳光在照射着你,病痛顿时会消减几分。接下来,他会作出细致的诊断,不必要做的检查,从来不做,在他这里,没有医院潜规则,并且当患者遇到困难时,他还主动帮忙,配好药物后,他又会仔细叮嘱如何使用,对于患者的提问,总会不厌其烦回答到位。
凡是和方焕生接触过的患者,都会对方医生的人品和医德交口称赞,有人甚至说,“看病遇到方焕生,即使看不好病交个朋友也值。”迄今,方焕生已获得各种荣誉证书58份之多,此外还有患者的锦旗28幅。患者付建华自己也曾经是位医学院的学生。他在住院期间就给方焕生写感谢信:“在这里住院有些时日了,作为一名病员,我的感受是深刻的。没有大型医院豪华的硬件设施,却有着博大的人文关怀,这让我想起了《陋室铭》中的两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多年前,我也是医学院校的一名学生,当右手握拳高举,庄严站在红旗下说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那是一种怎样的责任?而今天,我站在患者的位置上感受到这种责任的另一种阐释方式。白求恩的精神与南丁格尔的信仰在这里得到传承,得以发扬。”
面对感谢,方焕生每次都笑笑说:“为病人解除病痛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农民少花一分是一分
乡镇卫生院所接纳的医治对象,基本为农民群体,而他们的经济相对困难。被浙江省民政厅定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建德市大慈岩镇,23000多人口分散居住在96平方公里内的12个行政村与42个自然村中。这些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平时有点小毛病,是不会上医院求医的。窘于经济困难,即便生了大病来到医院治病,其最大的愿望还是想少花钱,快见效。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方焕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农民少花一分是一分。”也正是在这种朴素却实在的思想的指导下,建德市大慈岩卫生院一直坚持一心一意为农民着想,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作为院长,方焕生倡导的不嫌农民身上脏,不嫌农民穷,不嫌出诊路远“三不嫌”精神,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赞颂。因此,当地的农民群众总是把该医院的医护人员看作是自己最能依赖与最可贴近的人。
方焕生还借助医院平台,经常开展卫生下乡服务活动,组织医务人员利用李村二月二、新叶三月三等农村庙会、集会对群众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免费测量血压;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到敬老院给老人免费体检,并送上药品衣物。仅2009年,方焕生就利用国际红十日,农村庙会,先后4次下乡送医送药,一年光药品就达一万四千余元,特困户医疗费用减免14万余元。
自学成才的多面手领导是我们的领头雁
除了“脊柱病的专家”这一身份,方焕生其实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医生。这当中他付出的汗水与努力比常人要多得多,因为在“脊柱病专家”这个称号之前还有一个定语“自学成才”。1969年12月刚刚从医的方焕生当时只是农村的“赤脚医生”,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在“当个好医师”的理想的驱使下,他在勤练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努力自学文化知识,连续拿到大专、本科文凭,52岁开始攻读硕士并取得学位,成为乡村医生中的一朵奇葩。在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方焕生也很注重思考与总结,《小针刀用于慢性软组织类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与推广》等3项课题被建德市科委立项,《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消热发散剂的制作》、《一种用于治疗腰椎疾病的中药药栓及制作方法》、《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中药药栓及制作方法》先后获得国家专利,论文《保守综合治疗颈椎病206例疗效观察》、《介绍一种椎板切开椎板修复的方法》、《臭氧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等近20篇在《浙江实用医学》、《河北医学》、《中国临床医学杂志》、《健康必读》等发表。
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地位才有影响力,才有更大的作为。方焕生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是基层单位中唯一的一名市红十字会理事,在担任卫生院院长的二十多年时间内,他带领全院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把一个原本落后的只有200多平方米的破旧简易平房的小小卫生院,建成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医疗用房2122平方米的一座花园式的医院,无论是医院的上级领导还是同行或是当地的老百姓,对医院的发展给予的赞语是“医院上档次,前景无限好。”
方焕生虽然是院长,但坐诊却毫不含糊,只要在医院,就没有休息天,也没有作息时间,只要一声呼叫,马上到岗。有人戏称,方焕生一人撑起了医院的半边天。
方焕生的勤奋肯学,也极大地感染了全院。目前,在建德市大慈岩卫生院内,学习专业知识已蔚然成风。他们的学习是在组织“基础训练”和“专业培训”的同时,充分发展个人的学习空间,并且能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研之后,进行大胆地运用。一位市领导评价说:“你们医院学习医疗专业知识的最大优点,就是把学到的东西马上用到临床实践上。”
在采访中,医院的医护人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很荣幸,有个好院长。”方焕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众人,不管是正直、厚道的性格,还是事业心强,时时处处身先士卒的处事风格,都深深赢得了全院上下的尊重。在建德大慈岩卫生院内部,有一个非常和谐的干群关系,凡是在医院内需要大家去做的事情,领导班子和医务人员之间都能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从而达成共识,进而很快转化为行动。和美幸福,心情舒畅是全院医患的真实写照。
民革,我的家,我不能给民革丢脸
民革党员代表着民革的形象,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方焕生时常说“民革,是我的家,我不能给民革丢脸”。
每次支部活动,方焕生只要不出差,总是积极参加,从不落下。为了平衡支部活动与医疗工作的关系,不让或少让病人等候,方焕生总是提前上班,延迟下班。有一次支部组织考察,当方焕生准时于早上8点赶到集合地点时,竟然已经完成了近十位病人的诊治工作。由于所在的支部人员分散,老同志多,在支部活动中方焕生总是自觉担负起照顾老党员的工作,活动结束后,又一次次把党员送到家门口。支部经费紧张,方焕生又积极赞助,主动承接各项工作。支部主委李丰平说,“寿昌支部有了方焕生的参与,支部的活动更有生机更有活力了。”2010年支部换届选举,方焕生以全票当选支委,但方焕生以事务忙为由,主动让贤,积极推荐年轻人担当,方焕生说“让年轻人锻炼锻炼,更容易成长。我就做一个后勤支持者吧。”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方焕生还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特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他主动和民革建德市委会、民革杭州市委会联系,积极争取杭州民革三下乡活动落实到大慈岩各乡村。每次活动前,方焕生总是多次和当地村委联系,把信息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到村民,让最需要的病人得到最周到有效的服务。自2007年来,先后在新叶、李村、里叶、双泉等地开展送医送药等活动,惠及民众上千人。
方焕生在忙于业务的同时,关注民情,积极参政议政。以最近5年为例,方焕生利用市政协委员身份,对新叶古村开发、农村合作医疗等进行了专题调研,撰写《关于化解乡镇卫生院原有债务的建议》等提案11件,其中《营造好环境、留得人才在》引起市领导的重视,《关于加强乡镇公共资源招标、施工监督的建议》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提案,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方焕生,一个把为病人解除病痛当作是自己最大的快乐,被病人称为微笑天使的普通医师,一个不断在脊椎病领域克难攻坚,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生活的不平凡的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