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百姓的好支书
一张“国字脸”,一头“秋霜发”,虽已是花甲之年,但依然性格豪爽,处事干练;虽时常忍受着胆结石的痛苦折磨,却仍一心扑在村里的大事小事上,不计个人得失。他就是叶大兴,现年62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党支部书记,一位普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头人”。
从1989年起,叶大兴先后在中门民族村村委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0个春秋,他以“为民大于天”的信念和负重奋进的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这个偏僻的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也成为了全村人最坚实的依靠。
一个心怀“大家”的人
一条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可容纳两辆车交会的水泥村道,从村外一直通到中门民族村新建的村委大楼前。如今村里老少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出这条道路的基本情况:总长5.4公里、总投资近300万元、连通2个行政村,让2000余群众受益……村民们太知道这条通向山外广阔天地的道路的重要性,他们也太明白这条道路凝聚了村党支部书记叶大兴多少的心血和付出。
中门民族村原本有路。4米宽的简易路因年久失修,早已分不清哪是路基、哪是路面。坑洼遍地的沿山路,别说是车来车往,就是骑自行车都得格外小心。早几年,路上还发生过车翻人亡的惨祸。村民外出办事,一走上这条“阎王路”,就一肚子气。
世居群山深处的村民,谁不想拥有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康庄大道?可是,村里实在太穷了,集体经济几乎是空白的民族村除了每年不得不新筑债台外,根本就没有实力去实现村民们的梦想。
2002年1月,叶大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接过村里14万余元债务的同时,他也义不容辞肩负起了全村人民要求彻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修路是他向贫困宣战的第一仗。
说干就干。他积极向上级跑项目,争取建设资金。2005年5月,修路工程终于正式启动。可是工程一开始就碰到了难题。该项目原定将路面从4米拓宽到5米,而叶大兴和村两委会一班人却提出:5米的路,车辆交会比较困难,必须再加宽1米,增加到6米。但是,这一来牵涉到扩大征地,特别是占用个别村民已浇筑好的门前“稻地”等问题,那些既得利益将受到损害的村民理所当然要和村干部翻脸。再加上那本身是条乡道,还涉及与邻村之间的土地协调。一时间,各种难听的话劈头盖脸泼向叶大兴,个别村民甚至为此拔刀相向。
有的村干部顶不住了,回头做起了叶大兴的思想工作,劝他顺着原定的规模去做,犯不着给自己添麻烦。可他就是要“倔”到底。“村民们看不到长远是情有可原的,但干部不能目光短浅。”叶大兴给村里的党员干部鼓气:“听几句闲言碎语算不得什么。我们是在为大家修一条放心路,是为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长远利益着想。只要我们工作做在前,他们会支持、配合我们的。路必须拓宽到6米,否则到时候村民们还会怨我们路修得不够宽。”
嘴皮一天一天地磨,难题一个一个地攻克,筑路工程一寸一寸得以往前挪。叶大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到了筑路工程上。在他眼里,修路是村里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绝不能在自己管理的工程上出现质量问题。为此,他和两委会成员外加村会计共7人,分组在混凝土搅拌机和浇筑现场两处,24小时轮流值班,监督管理。他曾半开玩笑半作真地对包工头说,“你别想在我们这个工程上赚‘昧心钱’,
你偷一份工,减一份料,我们就要被老百姓戳着脊梁骨骂一辈子。”
穷村办大事,每分钱叶大兴都想要把它“捏出水”来。有一手木工、泥水活儿的他,碰到工程里能自己动手的事儿,他都会捋起袖子亲力亲为。“能省就省,这个工程能争取到10万元资金,我就精打细算地用,省个2万元出来,用到别的要紧事上也是好的”。
因为忙碌,叶大兴的身体每况愈下,胆结石沉疴时常让他痛得直不起腰来;同样因为忙碌,叶大兴对自己结发四十载的老伴欠下了一份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愧疚。到道路工程开工时,叶大兴老伴的糖尿病也开始恶化,身体的许多器脏逐渐衰竭。叶大兴忍着摘心般的隐痛,没日没夜为工程操心。可一到中午和晚上吃饭时间,他一定抽空回到老伴身边,喂药打针,端屎端尿,照顾得无微不至。有时夜深人静,叶大兴会偎着老伴轻轻地对她说,“修路的项目争取下来不容易,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如果耽误了时机,整个工程会前功尽弃,你一定要坚持住,我需要你的支持……”其实,叶大兴心里明镜似的,老伴已是时日不多,但为了村里的康庄工程,他只
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集体事业上。
2005年10月的一天深夜,叶大兴的老伴走完了57岁的短暂人生。村委会有人提议说,就让叶大兴陪着老伴走一段刚修好的新路吧。可叶大兴拒绝了。“那时道路正实行全封闭养护管理,我要是自己破了这个例,以后还怎么管。”就这样,家里出殡那天,叶大兴硬是和儿孙们绕道十几
里山路,才将老伴妥善安葬。
2005年底,全乡康庄工程建设完工,中门村段被干部群众公认为是质量最高的一条路。
一个胸怀“大气”的人
叶大兴常说,在农村当干部往往是要先听骂声,后听赞声,所以胸怀要开阔。农村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大事小事千头万绪,谁还没有个磕磕绊绊,如果受到一点委屈就积在心里抹不开,那还怎么干事呢。关键是看一个干部做事是不是出于公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据莪山乡乡长钟金芳介绍,这几年来,中门民族村用于道路建设、“十百工程”、自来水工程、亮化洁化工程等的投入达到近500万元,成为全乡办事最多、举债最少、管理最好的一个村。这期间,叶大兴为了村里的事没少触动村民的个人利益,也因公家的事得罪过不少人。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几年大刀阔斧地干下来,村里竟很少有人与叶大兴有什么私怨。
中门民族村有村民1076人,由原中门村和潘龙村两个民族村合并而成。潘龙人口不到中门的一半,经济也比较落后,合并时难免人心波动。然而,叶大兴却以自己正直、包容的处事作风,让潘龙的干部群众彻底消除了顾虑,很快融入到中门民族村的大家庭中。道路工程启动之时,正值新的两委会班子换届结束。叶大兴召集两委会成员开会,提出工程先从潘龙自然村开始浇筑,班子里原中门民族村的干部思想高度一致,令潘龙人十分感动。过后,村里实施亮灯工程,因资金有限,只能逐步到位,叶大兴又把首期安装工程安排在潘龙自然村1.7公里的村道上。用叶大兴的话来说,大家都是一家人,目前潘龙的条件相对比较差一点,理应给予优先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身为汉族人的叶大兴,自担任民族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时刻不忘千方百计改善畲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历史原因,中门村有50多户畲族村民一直居住在离村较远的山上。他们住的是几十年前夯起来的泥房,经风雨侵蚀已残破不堪,有的早已成为危房。所有生活用品都得肩挑背扛着上山,甚至连饮用水都要走好几里的崎岖山路去挑。
前两年县里出台了“下山脱贫”政策,叶大兴喜出望外。他和村两委会成员一合计,决定先期将西坞畈、龙门坑两处山上的30余户畲族村民迁移到山下来,让他们享有和山下村民一样的生活。可有个别年长的畲民“故土”难离,百般抵制。其中一对老人老爷爷80出头,老奶奶70多岁,他们从淳安移民后,先后经历了3次搬迁,才在此处定居,心里实在是“移怕”了。叶大兴走进二老岌岌可危的泥房,却遭致他们的一顿大骂。可他不急不恼,耐心做着说服工作。就这样,叶大兴上门七次,并承诺由村里出资给二老建房,一定让老人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回回都被老人挡了驾。到最后,老大爷竟威胁叶大兴,如果再要“逼”他挪地儿,他就喝药水死了算了。
这样一拖就是小半年。老人周围的房子都被推倒,土地平整了,可是孤零零的小泥房却依然厝着,老人的生活、安危问题始终让叶大兴放心不下。一天,叶大兴得知大爷正得病卧床,他立即自己花钱买了水果、罐头去探望老人,并再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地老人松口了。
去年,住进了村里出资建造的砖瓦房,过上了方便舒适的生活,二老才感受到干部们的良苦用心。好几次老大爷拉着叶大兴的手要他到新家吃个饭,但叶大兴婉言谢绝了:“看到他们过上了安逸的日子,我也就放心了。”
首期“下山脱贫”空置的土房,经推倒平整后,村里将土地无偿提供给村民种植经济林和经济作物,使之成为村民“上山致富”的新乐土。中门民族村还是全乡第一个通过“下山脱贫”项目省、市验收的行政村。目前,叶大兴和村班子又开始谋划剩下的20来户“山民”的迁移工作。
一个情怀“大我”的人
叶大兴是个能干人。他本是个木匠,也曾从事过建筑包工头的行当,赚过钱。他和许许多多的现代农民一样,心里有着强烈的勤劳致富的愿望,盼望着过上富裕、舒心的日子。自他当上村干部以后,他把自己的梦想和期盼,推己及人,把先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回报干部群众对他信任
的工作责任。
在中门村采访时,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兴书记时时刻刻为村民着想,为村集体事业着想,却很少为他自己的家事操过心” 。
今天的中门民族村,除了叶大兴,村民们几乎户户建起了新房。叶大兴家两间低矮且墙体开裂的旧房子,在周围村民新房的对比下显得很不协调。“当时,公公把土地审批的机会都给了村民,让家里人先等一等,一等等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叶大兴二儿媳话中透着些许无奈。
叶大兴一家老少13口。他自己和二儿子一家住在父辈留传下来的一间80平方米左右的泥房里,大儿子、小儿子两家则挤在他后面仅60平方米的小土屋内。但叶大兴没有因此而有太多的遗憾,当他看到村民一幢幢
的新楼拔地而起,就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对自家生活条件的改善,他总是不温不火,但只要事关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却风风火火,只要有机会,他就会为村民去争取。
前些年,他还在担任村委主任时,率先在村里引种了茭白。细心的叶大兴发现,村里的土地十分适宜种植茭白,产量高、质量好,又无污染,很有市场前景。于是,他大张旗鼓地鼓励村民发展茭白产业,并和其他村干部一起规划茭白种植基地。一来二去,村里种植茭白的村民越来越多,“中门茭白”也在附近县市的市场上崭露头角。
到担任村支书后,他没有精力再去管护自己的茭白田,后来就索性不种了。然而,村里的茭白基地却发展到了500多亩,成为杭州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叶大兴没有让村民的自发行为放任自流,而是迅速成立了茭白生产专业合作社,有组织地开展生产、管理和销售。几年后,中门民族村形成了茭白交易市场,吸引了富阳、萧山等地的贩销大户进场交易,从而消除了茭白销售的中间环节,村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现在,中门民族
村每年仅茭白生产一项就能增收150余万元。
“当干部就是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上任村支书之初,叶大兴为了便于工作开展,拿出自家的7万元积蓄,再从亲戚那里借了钱,一次性“买断”了村里14万元的高额债务。他说:“与其要村里多头欠债,不如把债务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这样我们村的形象就不会受到影响,工作开展起来也就‘硬气’一些。 ”
为了偿还欠债,更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叶大兴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几乎到了“抠门”的地步。他当支书前,烟瘾很大,但后来却以坚强的毅力戒了烟,几年下来,他和每一个两委会成员,从来没有报销过烟酒发票,也没有在店里挂过一分账。
村里七组、八组共20多户村民住在“香炉山”上,看不到有线电视。叶大兴下定决心要架线进山。整条线路需要架设20多根杆子,要投入好几万元钱。可是农户还很穷,没钱买杆子,叶大兴就带领两委会干部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到田野里找废弃的电杆,找到一根就挖起抬回一根。莪山畲族乡范围挖完了,他们就到隔壁的钟山乡去找。七八米长的杆子,他们不仅用肩膀扛回来,而且还不租用“葫芦吊”,硬是用人力将杆子竖起来。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和叶大兴共事以来,义务工不知做了多少,那是自己做村民时所无法想像的。但当他们看到叶书记这么大年纪还冲锋在前,也就没什么好计较的了。
叶大兴不仅自己做到了克己奉公,还带出了一支团结合力、干净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到目前,中门民族村在完成了500万元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偿清了所有旧债,同时,集体账户上又新增了10多万元的资金。难怪连周边村的干部都说叶大兴非但是一个实干家,更是集体经济的好管家。前不久,他和两委会一班人又动起了在村里发展白鹅、灰鹅养殖的脑筋,并与外地一家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最近,叶大兴率队到衢州、江山等地作了考察,回来后又马上着手落实养殖场地、审批执照等基础工作。“目前市场上鹅肝的需求量较大,前景看好。一旦养殖场办成功了,村里的经济收入将得到大幅度提升。”看到了村级经济发展的希望,叶大兴心里有如捡到了金元宝一般的快乐。
叶大兴曾经说过,自己是村两委会的老班长,理应为下一届两委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条件。因此,尽管中门民族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眼下已逐渐步上了良性轨道,但村里在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比较弱,叶大兴觉得还远没有到可以让自己松口气的时候,他和村里的干部只要一有机会坐下来,就还是会聚到一起共同商讨中门村的发展大计。同事们都说:“看着他那执著、热乎劲,有时真会忘记他已经是60岁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