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心系“三农” 甘当“三客”

字体:
发布时间:2014-08-07 14:36:37
来源:刘晓伟

郑户南简介:男,1968年10月生,杭州人,大专,助理会计师。在西湖区转塘镇廻龙村从事农机服务工作,2009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为杭州市廻龙农机合作社社长、九三学社企业促进会成员。他自筹资金引进高性能收割机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户农作物收割增收节支、缩短作业期限,并牵头成立杭州市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多年来共服务农户(农场)15万个,直接作业面积11万余亩,为农户增收节支达500万元。2007年当选为西湖区人大代表,2010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3年被评为杭州市劳模,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劳模。

在钱塘江畔的杭州上泗地区(即原转塘、龙坞、袁浦、周浦),说起郑户南,可谓无人不知,这不仅因为他是创业有成的企业家,更因为他身兼麦客、信客和藏客三种身份,每一种身份都演绎着独特的经历,每一种经历都蕴含着感人的故事。

麦客:奔波万里济贫

郑户南1968年生于杭州,中学毕业后招考进乡政府和乡农机站当过会计,1992年担任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像许多出生在农村的青年那样,他的人生一开始就与“三农”密切关联,所不同的是,他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一种向善的追求和执着的作为。

众所周知,在炎炎烈日下收割水稻历来是最苦最累的农活。1998年,郑户南所在的廻龙村实行田地大规模整理,如果实行机械化收割,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是村里无钱购买收割机。郑户南想到自己12岁就下田劳作的辛苦,于是拿出家里仅有的3万元,并向亲戚朋友借了10多万元,在杭州第一个购买了日本制造的多功能收割机尝试割稻。当时建筑业和江边采沙业很赚钱,有人劝他不如用这笔钱买台挖土机,每月可赚几万元的高额回报,被他断然拒绝。因此村民们难以理解他的举动,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父亲更说他是“败家子”。

郑户南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原先一亩地从割稻、打稻到晒谷,要5个人忙好几天,用机器只要半个小时全部解决,工效提高100倍,而且麦秸稻杆经粉碎后可直接入田肥土,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扩大辅物的利用率,改变焚烧秸杆污染空气的状况,而且可让农民解脱出来去从事其他行业,共同致富。村民们看到了实惠,排着队让他用机器收割,外乡的农民也纷纷打电话请他帮忙。

就这样,郑户南尝到了农业机械化致富的甜头。为了扩大市场,他又购买了当时全省第一台电脑智能操作的收割机,后增至4台并联合其它几个收割机手,于2005年创立了杭州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廻龙农机合作社。勤劳加智慧让郑户南挖到了“第一桶金”。有了财富积累的他经常有这样的问题萦绕心头——赚钱是为了什么?做人怎样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这时,他脑海里会出现在贫困地区看到的情景:由于青壮年大多去城里打工,农活全压在老幼身上,他帮他们收割完庄稼,从老人手里接过用塑料袋和手帕层层包裹的零票硬币,深受触动。于是他有了答案:“做人要有向善之心,要有责任讲诚信。改革开放让我致富了,我应该回报社会。”

在这样想法的推动下,郑户南组织的跨区援助收割作业拉开帷幕。每年秋收季节,他都会赶赴边远贫困地区无偿帮扶困难农户收割庄稼,即便亏钱二三十万也心甘情愿。无怪乎各地向他求助的电话不断,人们亲热地叫他“当代新麦客”。

十多年来,郑户南和他的廻龙农机合作社多次开赴云南、四川、江苏、新疆、安徽、海南等地进行农机跨区域作业。

2010年8月,四川都江堰等地震灾区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地区的水稻急需收割,否则将烂在田里。郑户南得知后,马上组织10台联合收割机赶赴灾区,帮助当地农民抢收夏粮。经过日夜奋战,共为重灾区聚源镇泉水村半价收割水稻800亩,免费为30多个困难户收割112亩,而他自己承担了40万元费用。他听说农民马惠的女儿在地震时遇难,不仅免费为其收割庄稼、捐款,回杭后还让专人为马惠家送去慰问金和物品。郑户南还和残疾村民童应明结成长期帮扶对子,帮助其脱贫致富。童应明感动地说:“我一定教育好儿子,让他将来也向郑社长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1年,郑户南赴革命老区枣强县进行支农服务,对老区农户全部半价收费,对残疾户、困难户全部免费,直接贴补65275元。

2012年10月,郑户南又赴全国贫困县贵州开阳县,为少数民族村民免费收割1300多亩,自己贴了20多万元。他就这样每年往返二三千公里跨区作业,14年来已跑了5万公里,为15万个农户(农场)服务作业15万余亩,免收4000亩作业费,半价收割6000余亩,粗略估算,为农户增收节支达500万元。

郑户南的公益行为还延伸到其他领域。近年来,他向地震灾区、贫困山村、敬老院和希望小学等捐赠25万元,并积极参加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开展的扶贫活动,向浙江开化地区少数民族乡捐款3万元。郑户南先后获得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杭州市十佳青年”“九三学社杭州市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杭州市各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杭州市西湖区最美丽人物”“杭州市劳动模范”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更是连续13年被乡镇、街道评为个人纳税积极分子。

信客:自办乡邮便民

信客,是我国旧时民间特别是农村专门替人传送信件和物品的人,为人诚信和辛苦奔波是其主要特点。如今,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这一职业已经消失,但是由于邮政局所都设在城镇,农村邮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农民仍然感到十分不便。上泗乡也是这样,报纸信件只送到村委会,村民要自己去取;收包裹、交水电费要走10里路到转塘镇去办理。

心系农民利益的郑户南想要做当代的“信客”,为村民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邮政服务。2011年,他腾出自己的临街房子办起“廻龙片联合村邮站”,装修花了40万,还自己出钱雇人免费为村民送信和包裹,而如果把房子租出去的话每年可有八九万元收入。这在旁人看来又是一笔“亏本生意”,郑户南则认为做好事能让自己心安理得。这一义举受到村民的欢迎,邮政部门也大力支持,不仅派了一位工作人员在站内提供专业服务,还安装了硬件设备,商易通、ATM取款机、打印机、电子秤等一应俱全,柜台上的电脑与邮政支局的网路连通,让村民也能享用现代邮政便利快捷的服务。

有了这个村邮站,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免费收到报刊信件,不出村子就可以在村邮站缴纳水电费和电话费,购买火车和飞机票等,还能随时从自动取款机里取款。这个全国功能最齐全的村邮站,让当地15000多位农民和外来人员享受到了邮政服务的“同城待遇”,成为“浙江村邮”的一个样本,得到邮政部和省领导的肯定,引来全国各地的同行前往取经。

郑户南做“现代信客”的愿景并不限于此,他准备让村民通过邮政网络进行网上购物,借助邮政物流的渠道购买农具农药等,并且为病残人员开展免费邮政业务。他还想把村邮站旁边的另一间自己的房子改建成“邮政农家书屋”,陈列报刊书籍,安装电脑,村民们可以在此读书看报,举办科技务农讲座,交流养殖经验。

藏客:留存农耕文化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当下,随着原始村落的大量消失,农耕文化也在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为了保留农耕文化的根,郑户南又当上了藏客,他创立了杭州泗乡农耕文化有限公司,在钱塘江畔创设了占地一百亩的农耕文化园,专门收藏浸透农耕文化、散发泥土气息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郑户南是在钱塘江畔长大的,江水和田野不仅滋养了一代代的百姓,而且孕育了之江农耕文化。他说:“我亲历了农民从农具的原始化到逐步机械化的过程,这些用具就像农民的家当,该保留的要留,因为它们见证了农耕社会,是一种文化记忆,不能留下空白。”

在郑户南的眼里,无论是镰刀锄头、打谷机,还是斗笠蓑衣、竹箩筐,每件器物都有故事。他收存这些东西,一是为了留存一种念想,比如面对那辆独轮车,他就像看到了农民在田埂上运粮食的开心样子。二是想对这些器物再利用,比如人们可以把石缸、石臼放在庭院里养鱼种花,也是一件很有文化情趣的事情。 这些年来,郑户南利用在各地帮助农民收割庄稼的机会,走村串户,看到各种农家的石器如获至宝,从挖掘机下抢救出许多“宝贝”,不惜重金购买,例如一台锈迹斑斑的独轮手推车,是用1500元买来的,而那些雕刻精致的石缸石鼓要上万元一件。很多人认为这样做很傻,而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做的是应该做的事情,让社会去评价吧。” 为了留存农耕文化的根,郑户南想办一个农具展览馆,还准备打造杭州青少年第二课堂,让中小学生走进田野,亲近泥土,参加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亲身体验不同的农耕方式,感受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从而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他觉得这就是对下一代的一种素质教育。

郑户南自称是一个“小农民”,而我们正是从他的作为中看到了“小农民”干的大事情。我们相信,正当不惑之年的他会一如既往地心系“三农”,甘当“三客”,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地播种,快乐地收获。

(作者系九三学社杭师大基层委员会社员、杭师大中文系教授)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