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旗帜下凝聚着青春的生命
许多时候的深夜里,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我要用像馕一样魅力的心走进学生的心里,让自己的血液里同样的融有奶疙瘩一样的味道……为什么?因为我的孩子们视馕为生命中最爱的食物,叹奶疙瘩为最美的零食。我也常常问自己:我可以吗?我也常常照着镜子中的自己问:我像吗?如果要从孩子们和他们父母的口中得到肯定的答案,我可以吗?!
2009年7月5日19点起至7月7日中午,我同时也在焦急地等待一个孩子的电话:2000级、2008年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后同年考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警部队在乌鲁木齐市值勤的叶尔波拉提。不断地一次次地从心底呼唤:叶尔波拉提,你在哪?平安吗?来个电话,来条短信!其实明智电话不通、短信也不可能!久久的等待中,孩子来电了:老师,你回杭州了吗?好,我放心了,我一直在值勤,别担心。老师,放心。
孩子坚定的语气、深沉的情感让我冥冥之中感到一种幸福的骄傲。8月中旬,孩子终于来了一个长长的电话:老师,我一切都平安,我现在已调往八户梁派出所。老师,我一直战斗在最前线,那天(2009年7月5日)我在国际大巴扎值勤。我知道我是谁,我心中有的是祖国。老师,今天一是向你报平安,二是想告诉你:你的孩子永远记得当年的誓言,我和战友们荣获了公安部颁发的集体三等功。老师,我爱你们。
直至今天,当我自己在述说时,我仍会满眼泪水,因为,信仰的根植与传递中,青春的生命为它铸入力量。
一、感人瞬间!
(一)、2008年9月的一天,一个男孩向我急奔而来,快速地向我怀里塞了一样东西,快快地腼腆地说:老师,这是妈妈让我带给你的。原来是一个非常的特色的来自哈族的奶疙瘩!我看着捧在手心里的奶疙瘩,看着这张稚嫩的脸,遥想着远方的男孩子的妈妈,心中有的是重重的嘱托!多少年了,爱上奶疙瘩就像老鼠爱大米!这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斯看得尔,一个让许多老师没有省心的一个男孩子,在2012年9月跨进厦门大学法学院时,由心的自豪让我感到师生间信任的伟大。不知多少次我们一起交流,一起坐在操场上谈论他的父亲,和孩子间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疏导和更多的亲情式的谈聊。“男孩,应该成为有责任心的人”2010年新年的浙江工大大学生的优秀事迹震撼了他!努力了!2012年8月28日,孩子给我的信息,我哭了:老师,好久不见!还好吧。我前天买了西装,第一次穿,也想你看看我的样子!当孩子接到厦门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孩子的兴奋:我一定会再努力的!我一定能成为杭师大附中的骄傲!
(三)、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时会超越父子母女的关系。高中的四年是沙发尔在父母的离异过程中度过的。他将之一切告诉了,常常也在我面前男孩子哭了……四年中过得让老师担心多于开心,但使命感动最终让拚搏引导他成功了,成为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几天前,来信说:老师,给我寄点钱。我没问什么,我想一定有事。收到钱后的孩子才告诉我:老师,我已近一周没饭钱了。一种酸楚与信任让自己又流泪了……因为孩子的信任,我才有了这样的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
类似的感人事迹举不胜举。
二、信仰教育
在信仰的建立过程中,确实碰到很多过程性的阻碍。这种阻碍应就我们在了解新疆、深解新疆的历史、直面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上解决孩子们的视野中融化。如何引导、如何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成为我们的非常重要的使命。从2005年起,我设置了我的信仰课程。我首先告诉孩子的是:
90多年前的那些共产党人在年轻时做出的人生选择和价值选择,证明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信仰的丰富和完善,对信仰的忠诚与实践,保持先进、纯洁和优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如磐的根、不变的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因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有信仰。
现在回过头来看,信仰课程的设置是超前的,以信仰为核心,撰写好自己青春的信仰故事,让信仰阐述中国年轻人的核心价值观。当时的我认为,学习的组织是容易的,但学习后的行动与否是难点。如何让学习真正的入脑融心是我们坚守信仰的态度。我们的切入点在哪?为什么坚守“为党忠诚学习、为党坚守信仰”?对我自己来说,自入党那天起,我们心中更加清晰:信仰是精神的,不是虚幻的,是通过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诠释的。因为信仰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让我们激情澎湃昂首阔步:实践与坚守。没有实践,信仰会沦为思想的“空中楼阁”;没有坚守,信仰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那么,对年轻的内高学子来讲:让四个认同融于血液是信仰建立的根基。我试着去践行。
在我的课程中,每一次和学生一起起跑,都是为了那双渴望的眼睛,每一次和学生一起加速,都是为了师生共同的履行我们共同的使命,每一次的超越都是为了直追我们共同的信仰。信仰课程的开设,首先这是一种灵魂的洗礼,更是对一个党员一种烈火的锤炼。看看曾经的血与火的生死战斗、矢志不渝的信仰故事教导我们要坚守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以一颗燃烧的心、纯粹的理想、毫无保留的奉献充实一生并为信仰而奋斗,通过这样的信仰课程我们去更清醒、更坚定、更努力。
三、爱的根植
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是爱的根植。面对那么的的孩子,自己要去叫出他们的名字?那是必须的。也曾有人问我,这基于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哪一个妈妈记不得自己的孩子的名字,也从没呼到过妈妈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为“哎”。我一直认为:视孩子为人,是给予双方的尊重,记得孩子的名字是你想走进孩子的心里,是我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开始。也是这样,让自己去无条件地、无私地去包容孩子并与他们一起成长。说心里,我也成长了。
我想,做妈妈是不容易的,做一个好妈妈也是不容易的,而让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喊你一声“妈”,除了感动,更多的是要为这个孩子的成长奉献无私理性的爱。我的网名是:骆驼,大爱无疆。我在信仰的坚守中践行着。
如果让我有机会再选择,我一定会再用生命投入到民族教育这块领域。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党员必为其冲锋陷阵,奋斗不息。对少数民族孩子们的教育,我想,要更多更深地去了解中国的历史、民族历史,知道真正的中国发展需要中华儿女坚定的信仰和坚守信仰的力量;更真诚地走进新疆大地,走进孩子的家乡了解他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找到共同成长的方向:信得过、靠得牢、用得上、留得住是我们共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