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的绿荫守护者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五月的大地蕴藏着勃勃生机,也养育着无数的优秀儿女。2013年和2014年,杭州民革党员、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的汪爱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得首届“浙江民革骄傲人物”荣誉。
无数奖杯 受之无愧
汪爱娟,一名长相娟秀的江南女子,娇小的身躯却蕴含着坚韧的毅力和聪敏的智慧,与黄土地和庄稼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并成为了一名享誉全国的农业科技能手,一名在平凡岗位上作出出色成绩的劳动者。在汪爱娟淳朴的获奖感言中,她真诚地说到:“在植保岗位工作28年,说真的,我没想到能得这个奖。记得去年我的上级业务单位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的洪文英老师得到了这个奖,我当时觉得太厉害了!这个奖对我来说太遥远太‘可望不可及’了……”参加工作近30年,汪爱娟通过了努力和付出,得到的荣誉数不胜数,她曾获得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工作者、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市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十佳)、杭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杭州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植保技术推广先进会员、余杭区三八红旗手、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和余杭区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等15个荣誉。正如她说的:“农业工作虽然艰苦但却是光荣而神圣的职业,只要够勤奋,够努力,肯吃苦,能坚守,也会有所收获。”
扎根沃土 平凡守护
汪爱娟生长于农村,从一个农家姑娘,逐步成长为一个植保专家,称得上是农业植保战线的“老兵”了。她的一项利用植物起到病虫害隔离防护作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汪爱娟最初在农业局良渚测报站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虽然是农学专业毕业的,但对植保知识学得粗浅。于是,她虚心请教前辈,刻苦钻研,逐步掌握了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方法。每年的4月初至10月底为测报期,无论刮风下雨,汪爱娟每天都要到田间对病虫害情况进行观测、记录、分析、预报。当时,测报病虫害采用毒瓶诱虫,每天晚上天黑之前放到田间,次日上班之前要去收回,瓶位近则三五百米,远则一二千米,遇到雨天,小路泥泞打滑,一不小心就要摔倒。对一个女同志来说,这真是一份苦差事。
2004年起,汪爱娟担任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副站长,虽然这是个管理岗位,但她仍然与植保人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做测报工作。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变化,植保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变化,适应更高的要求。当年,市场上出现新型工具诱虫灯,汪爱娟建议及时采用这种新型诱虫灯,既保证了作业人员的安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对测报分析的准确性。
2007年,余杭区植保总站在瓶窑镇实施植保统防统治试点工作,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服务队,取得成效经验后,在全区加以推广。目前,已在区里13个镇街建立了11个专业合作社,实行植保统防统治,覆盖水稻面积达8万多亩。有一年稻飞虱大爆发,农资市场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她与同事们研究后提出“建设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议,被区政府采纳,并列为“新农村建设十大实事工程”之一。她全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工作在田间;每年开展新农药试验示范近10个,不但为区农民推荐使用适用农药配方提供了前提,而且有一次经试验发现一种商品名叫“不谷鸟”的农药有严重的药害问题后,她及时将此试验结果告知了农资经销人员并要求他们停止销售,使余杭区避免了一个农业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植保测报工作从水稻扩大到蔬菜、茶叶、果树等农作物。在良渚春溢蔬菜基地,余杭区植保总站帮助建立了绿色防控体系,实行“三诱一阻”(灯诱、色诱、性诱,装防虫网阻隔)、银灰膜避蚜、避虱,害虫的生物诱集、水旱轮作等一系列防治技术,为该基地蔬菜绿色生产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因此,今年3月在全省植保技术工作会议上,余杭区作为全省3家单位(地市、区县、基地)之一,作了蔬菜绿色防控体系的经验介绍,这方面创新工作在全省县(区、市)走在了前列。在近几年病虫害连续大发生的情况下,余杭的病虫危害损失率始终控制在1.5%以下,比允许指标降低了3.5个百分点,全区年均挽回农作物损失8万吨,为余杭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作出贡献。同时,为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她深知必须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领导的参谋员、农户的技术指导员、基层农技人员的教导员等多种角色。努力在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农药试验等方面下功夫。每年由她主讲或主持的植保技术培训近10期;每年进行技术指导100次以上;年均培训人数近千人次,共帮助指导多位农技人员获得中、高级职称,184位农民获得病虫草鼠害防治工证书,3家植保合作社成为全国和省级规范性植保合作社。
拓展视界 真情履职
身为民革党员,同时兼任余杭区政协委员等角色,汪爱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提高履职能力,她跳出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认真学习各项政策法规,积极参加政协界别小组活动,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开展调研,努力撰写高质量的提案。近年来,由她个人或牵头提出的提案多件,涉及不同领域。《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几点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的建议》、《关于将“青枯病”、“药害”纳入农业保险水稻种植保险条款中的建议》、《关于要切实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用车的建议》、《建议将“弟子规”纳入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关于区委〔2012〕39号中“设立科技进步奖”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关于亟需调整车改政策的建议》、《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应关注农民过渡房的安置工作》等提案,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落实,有的还得到了余杭区主要领导的批示。
田间地头 继续前进
汪爱娟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因为高超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格,她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然而她始终以高尚的思想境界去对待工作和生活。她谦虚地说:“感谢我的同事们的辛勤工作和默默支持,甘当无名英雄。我将这份激励化为行动的动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目前,余杭区从事植保工作的农技人员并不多。而曾经在植保战线的,有的改行、有的转岗,唯有汪爱娟坚守同一岗位。用她的话说:“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不舍得放弃。”她觉得,当庄稼医生,好比人类医生,也非常光荣和自豪。特别是每当看到农民在田里喜收庄稼时,犹如自己在收获甜蜜的成果。因此,植保这条路,她还要坚持走下去,扎根沃土,继续做一名平凡而伟大的绿荫守护者。
(作者系民革余杭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