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岗位上扑洒一腔热血
不高的个子,板寸头,温和而带有亲切的微笑,眼镜下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在认识张邢炜同志的人眼中,身兼医生、教师、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院执行院长、农工市委会副主委、市人大代表等职务的他没有一点“架子”,亲和亲民的魅力让人感觉非常“零距离”。
作为医生,张邢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病痛,努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作为教师,张邢炜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关心学生成长,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作为医院副院长,张邢炜表现出较高的领导素质和管理协调才能,有力促进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作为市人大常委,张邢炜不忘政治使命,关心社会百态,积极参政议政,为广大群众谋求利益福祉。
在平凡忙碌的多个岗位上,张邢炜始终勤勤恳恳,孜孜以求,竭尽心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第六届“浙江省优秀医师奖”、杭州市“十佳医卫青年”、杭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杭州市青年英才、杭州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技艺精益求精,创造医学奇迹
在没有捷径的医学道路上,张邢炜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当代医生,需要具备三颗心:一是事业心。医生是一个脑力与体力有机结合、科技含量很高、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没有临床十余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磨练不可能打磨成为真正的医学专家。二是责任心。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肩负着人类生命与健康守护神的神圣职责。临床医生每天都与人的生命打交道,而人没有第二次生命。有时,医疗工作中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影响病人生命的安危。只有本着一颗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心,才能真正配得上“医生”二字。三是爱心。医生接触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有白领阶层、政府官员、企业老板或外来民工等,只有在一颗博大爱心的支配下,把病人当作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对他们一视同仁,才对得起病人的信任。
张邢炜始终凭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懈探索,不断拓展冠心病治疗新领域。他是浙江省内最早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加支架置入术的医生之一,在被称之为救命“黄金时间段”内,让一颗颗无序跳动、无力跳动乃至已停止跳动的心脏再次奏出生命之音,使众多的心血管病患者起死回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近年来,张邢炜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先后完成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手术,冠脉内超声术和切割球囊术、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房颤射频消融术、食道超声,超声负荷试验等,不断拓宽治疗新领域,完成各类冠心病手术一万余例,CCU病房急性心梗死亡率接近国内最低水平,为提高浙江省冠心病诊断治疗水平作出了贡献。
鉴于出色的成绩,他被选为杭州市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被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心血管病分会委员、杭州市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冠心病介入治疗学组组长、杭州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脑血管防治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中国介入沙龙成员,并担任多家专业杂志编委和特约审稿专家。
注重科研创新,收获满园桃李
近年来,张邢炜积极开展新技术和创新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厅市级科研项目18项。由他主持的省部共建科研项目《医院-社区联手防治心脏病的远程心电监控系统应用研究》成果推广,医院与杭州12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立启用远程实时心电监控系统,定期开展基层医生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脏病急救诊治能力。该研究成果受到省市专家好评,一致认为借助该项目成果可逐步推广并建立起公认的、操作性强的、简便快捷安全的、针对重点疾病防制的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时联手标准操作模式,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如心脏病等重点疾病高危人群的急救反应能力和科学有效诊治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从医以来,张邢炜发表学术论著80余篇,专著三本,获得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奖、浙江省和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杭州市临床医学成果奖10余项。
近两年,他负责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巡讲浙江站工作,陪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浙江省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王建安教授先后赴萧山、义乌、余杭、建德等地进行基层医师培训。
张邢炜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重视培养其他年轻医师。他一直担任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课程及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0名。直接得益其手术指导的年轻医生有20余名。目前,杭州、舟山、湖州、金华、衢州、台州、嘉兴等地十几家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同行们遇有疑难疾病患者时,都会向他求教。每当此时,他都会及时、热情地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并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手术技巧。张邢炜说,他要把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和所掌握的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年轻医生,从而可以更好地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唯有这样,人生才会少有遗憾。
为打造实力雄厚心血管内科,作为学科带头人,张邢炜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加大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和高端设备购置。近年来,张邢炜为科室先后引进了博士、硕士20余名,选送后备学科带头人到美国进修,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配置了血管内超声、食道超声、多导生理记录仪、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等先进设备,进一步满足了临床、教学、科研的需要。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医院心血管内科被评为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2012年,心血管内科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省市共建重点学科。2014年,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早开展左心耳封堵术。
视患者为亲人,彰显高尚医德
作为一名医学专家、学科带头人,张邢炜同志很忙。但是再忙他也不忘患者。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每周他总要千方百计安排临床工作时间,出门诊、查病房,做手术。只要患者需要,不管白天、晚上,他都随时赴救。一天十几台的手术工作量,早以习以为常。对于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的患者来说,张医师是他们生命健康的希望,每当手到病除,患者们的感激之情自然难于言表,总会发自内心地以一些传统的方式送上礼金、礼券或礼物,这些都被张邢炜医师一次又一次婉言谢绝。当时退不掉的,也都由医院党政办公室同志转退给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时,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患者,张邢炜医师还经常出资帮助他们,如有些外地来杭看病的患者,经济条件有限,张医师就自己拿出自己的饭卡给他们买饭。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今年年初,初春乍寒的一天晚上11点30分许,接到值班医生求助电话:“张教授,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要抢救!麻烦您来院处理”。接到这样的电话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利落的收拾行装,迅速赶到导管室。此时,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130次/分、血压60/40mmHg,面容十分痛苦。心脏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急性心肌梗塞,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不手术,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
“马上手术!”张邢炜立即穿上厚重的铅衣,熟练实施手术。动脉穿刺、血栓抽吸导管进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打开……血液瞬间涌过血管的狭窄段,挽救患者生命的血路打通了。但患者的情况依旧不稳定。“送回病房的路上,非常关键,患者绝对不能有闪失。”张邢炜沉着冷静地组织救护。导管室里,氧气袋、除颤仪、呼吸皮囊准备到位;病房里,床位、氧气、监护仪各就各位。路上,医护人员分工合作:推车、拎盐水、压氧气袋、推IABP泵、准备电梯、了解病人情况……紧张有序;回到病房,监护、吸氧、导尿、用药、深静脉留置……井井有条。不知不觉已经凌晨2点多了,他又回到病房再次看望手术患者,询问患者的感受,反复叮嘱患者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一夜又在忙碌中度过,张邢炜再次用精湛的技术和耐心、细心、执着的敬业精神,延续了患者的生命。
张邢炜还经常组织或参加各类义诊活动,走遍了浙江各地,淳安、金华、丽水、兰溪、黄岩、常山、新昌等贫穷地区留下了他义务为患者看病的身影。去年,他又前往山西、广西、安徽、江西等地区,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义诊手术。每次“春风行动”或其它救灾、扶贫,他都踊跃参加。他对患者的关爱,也正是基于他对社会和人类博大精深的爱。
时刻牢记使命,履行职务职责
张邢炜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积极参政议政。近年来,撰写了涉及医院药品耗材谈价、基本药物增补、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地铁站标识系统、自来水中主要污染物预报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和社情民意信息,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工作。作为基层工作委员会主委,张邢炜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
张邢炜注重发挥农工党卫生专业党员优势,积极探索社会服务工作新思路。多年来,连续到市社会福利中心和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与老年人一起欢度元旦和春节,为老人们撰写春联,与老人们一起联欢。同时还充分发挥医院的资源优势,经常下社区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进行社区医疗咨询,给居民们提供健康咨询,测量血压,宣传健康知识,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扩大了党派影响力。
看天上云卷云舒,任庭前花开花落。虽然有诸多的感激、赞美和荣誉,但张邢炜从来不骄不躁,他始终怀着一颗平常心,在平凡多样的岗位上扑洒一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