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上的小石子——默默奉献,传递爱的力量
面对平坦的马路,似乎很少人会去思考:这条路基上,究竟由多少颗小石子、小沙粒组成?其实,正因为有这些小石子、小沙粒的默默奉献,默默承受,才有我们的平坦大道。
在我们统一战线大家庭中,就有这样一粒小沙粒,她被很多同事笑称为“女汉子”,同时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小弟姐”,她就是致公党党员、中国湿地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俞小娣。
踏实勤奋的“好学生”
2005年,俞小娣刚到西溪湿地时,正值湿地一期开园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碌,而她负责的是后勤工作:打扫庭院、搬运桌椅、泡茶送水……,什么工作,她都亲自动手,从不只在边上做个指挥者。那时,她孩子才四个月,处在喂奶期,可她一次都没有为此请过假。正是因为她不辞辛劳,吃苦勤奋的态度,很受同事和领导好评。调去筹建湿地博物馆后,博物馆筹建办只有一个领导两个兵,而她就是其中一个兵。对于这份全新的工作,一开始,她迷茫了,但是,她硬是通过请教专家学者、上网收集资料、跑书店购买书集,迅速充实自己,对于湿地的知识、博物馆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形成了她自己的见地,很快地进入中国湿地博物馆筹备办工作人员这个角色。
在负责博物馆的展、藏品征集工作期间,为尽快熟悉标本的基本情况,她的桌上堆满了湿地物种方面的书籍。除了通读这些书籍之外,她还对照动植物手册,经常到西溪湿地实地观察,熟悉各类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等,为标本的征集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她还经常去动、植物标本制作公司考察,了解动、植物标本的一些基本制作方法以及标本的基本保存需知。另外,她还经常向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藏品保管员讨教学习,通过学习和自我琢磨,终于建起了湿地博物馆自己的藏品档案。
随着筹备工作的深入,她被安排负责筹备科普教育讲解工作。她把整理的湿地类、博物馆类资料和书籍、西溪湿地民间物件(箱子、柜子、石臼等)、湿地民俗光碟等都移交给了研究部工作人员,把做好的藏品档案移交给了藏品保管人员,甚至还把自己母亲当年的嫁妆——雕刻精致的衣橱捐献出来,作为布展物件。
移交了这些工作,她又开始撰写展厅的讲解词。虽然是老师出身,但撰写讲解稿和老师备课毕竟是两码事情。于是,她又去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查阅了各类景区和博物馆的简介,借读景区和博物馆的讲解稿。通过努力,她终于独立完成了西溪厅的完整版讲解稿。同时,对其他展厅的讲解词,通过现场讲解培训,整合初稿和讲解员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目前正在使用的“中国湿地博物馆讲解稿”。
在撰写讲解词的同时,她服从领导安排,着手负责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的组建工作。组建的最大一项工作就是招聘和培训讲解员。对于此项工作,虽然跟她原来从事的教育工作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很大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她积极认真地向各个博物馆的馆长、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虚心讨教、学习、做好笔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根据单位实际,形成自己的思路,制定了培训计划和部门工作思路。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训练出了一支团结进取、阳光敬业的讲解员队伍。这支队伍的讲解水平不仅在开馆时得到了领导、专家的肯定,在日常的营运中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干活不要命的“女汉子”
俞小娣干起活来有那种“拼命三郎”的个性。在开馆前期,为尽快落实展品的征集,她与施工单位的人员一起奔赴大兴安岭、同江、阿坝、海南等地,采集场景制作所需材料,征集展示物品。很多人不理解,还认为她每天飞来飞去,到不同的地方游玩。但这其中的苦楚只有她和同行的人知道:为了泥潭沼泽场景的翻模制作,他们先从杭州飞到成都,在机场附近随便找了家旅馆睡了一个半小时后,又飞往九寨沟,接着四个人塞在一辆只有三个轮子的车里,整整坐了12小时,到了阿坝,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又坐上那三个轮子的车子,赶往阿坝草原湿地的中心,采集那里的泥潭、花草和其他植物,装了满满两大行李箱。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把采集的标本拿回杭州的工厂翻模制作,四个人加两个行李箱,又在那三个轮子的车上整整塞了18个小时,回到了九寨沟的黄龙机场,日夜兼程飞回杭州。(因为翻模的标本如果蔫掉,翻做出来的样子也是不新鲜不生动的。所以,采下的标本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拿到工厂翻模。)回到杭州,两个人留下制作标本,她和另一个施工人员只停留了两天,又赶往大兴安岭采集泥炭和各类植物标本,马不停蹄地带回杭州翻模,让专家进行对比鉴定,确定场景使用模型。为了大堡礁滨海湿地场景制作,她和单位同事一起奔赴海南,在三亚的渔村里,挨家挨户向渔民征收贝类、珊瑚和其他适合展示与收藏的物件。为了收集赫哲族手工鱼皮衣,她独自一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开馆前,把鱼皮衣放进了博物馆的展柜。其它林业系统捐赠过来的标本,她也亲自一件件去飞机场、火车站提回来。在展示标本征集的那两个月里,她整整瘦了15斤。讲解员们心疼地开玩笑说:“才这么几天,怎么之前是“小弟姐”,就变成“小弟妈”了。”
为了做好馆内礼品开发工作,她一趟趟地跑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开馆前开发了博物馆造型水晶、博物馆吉祥物毛绒玩具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小礼品8类。当一件件货物送到后,她又充当搬运工,和保安一起抬物品。结果,在搬运水晶时,纤瘦的身躯终抵不过水晶的重压,造成了脊柱高位脱位,足足牵引了三个月,才能正常直起腰来。在做牵引的三个月里,她每次都利用休息时间赶去医院。见她这样,很多熟悉她的朋友,都摇头说她:“你个男人婆啊,有必要这么拼吗?为了啥哦?”可每次,她总是笑笑:“干活是干不死的,开心就好!”
创意进取的“探索者”
早在2009年开馆前,俞小娣就对科普创新活动有前瞻性的考虑,开设了绿色教育特色课题。她把自己部门的人员全部带到原来教书的学校,一人进一个班,驻扎在学校,听课学习,把湿地科普知识变成了学校课程。接着,她又与杭城各个学校联系开展“绿色教育进课堂”活动,赢得了关注和赞誉。
除了绿色教育进课堂活动,她还利用寒暑假,通过“湿地博物馆进社区”和“社区小朋友亲近湿博”两种方式,开展“绿色教育进社区”活动。先后走进香樟社区、嘉绿苑社区、华星社区、德加社区等周边社区进行绿色科普教育的宣传活动。每次进课堂宣教,她都要求讲解员精心备课,制作PPT,亲自对教案和PPT进行多次修改并备案存档。截止目前,在她的带领下,湿地博物馆已自制和保存湿地类、环保类等教学课件30余套,为科普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同时,她还组织周边院校的大学生到博物馆来做志愿服务工作,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馆内知识和服务意识的培训,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湿地博物馆逐渐形成了“绿色教育三进(进课堂、进社区、进社团)”特色活动系列品牌。很多博物馆和科普教育场馆都到湿地博物馆来取经,学习这一创新教育经验,并对她一手制作的“科普教育工作台帐”赞叹不已。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化,在她的设想和创意下,博物馆的教育主题渐渐形成品牌,除了“绿色教育三进系列活动”,她们还打造了“绿色节庆宣传活动”、“绿色体验第二课堂活动”、“绿色燎原国际交流活动”等,影响十分广泛。
致力为公的“好党员”
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俞小娣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是参加学习还是参与活动,总有她活跃的影子:参加“民主党派中青班”学习,她被评为“最佳辩手”和“优秀学员”。参加致公党市委会组织的演讲比赛,她以其真挚朴实的语调、委婉细腻的情感娓娓道出“我爱我的家”,感动所有的评委和听众,获得全场一致肯定,荣获“一等奖”。作为连续三年的党派年会主持人,她积极参与每一次的活动策划,由她编排的“环保时装秀、旗袍花伞秀”等节目,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好评如潮。作为致公党西湖总支的宣传委员,对每一次的活动,她都能及时报道,并且制作详细的活动台帐,受到党派成员的高度评价。
她的故事很平淡,但平淡中透着一丝温甜。或许,像她这样的“小石子”很多。又或许,像她这样的“小石子”很少。但无论如何,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小石子、小沙粒”。不在意什么丰功伟绩,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是一粒默默无闻的“小石子”,在自己的岗位上无声地奉献,挥发着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