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知道永远有多远
李越伦,1984年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专业毕业,无党派人士。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担任浙江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浙江省信息化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省物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杭州市工商联常委、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高新区(滨江)科协副主席、高新区(滨江)知联会会长等多项社会职务,曾获“浙江软件行业杰出人才”、“杭州市第二届民营科技新星”、“杭州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11年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杭州市优秀企业家”、“2012年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优秀创新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4月10日,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500多名创业精英共赴首届由高新区(滨江)知联会承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群英大会。群英会上创客访谈、导师对话,让人直喊信息量太大。大会启动由高新区(滨江)知联会牵头组织的总规模10亿人民币的“众创基金”,用于扶持初创及成长期的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型企业,同时建立首批19人的创业导师队伍辅佐初创企业。目前,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杭州高新区创新能力排名位列第四。创业创新的火把就此点燃。
某日下午,笔者赴高新区(滨江),探访区知联会会长、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越伦。
知联会与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
李越伦,小麦肤色,金边眼镜,是企业家知识分子的模样。
“作为高新区(滨江)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以知联会为平台,牵头创立10亿的众创基金,这在全国都是个首创”,笔者直奔主题,并且将语气加重在“知联会”上。
“既然做了会长,就要干点实事”,李越伦语调平缓,娓娓道來。“高新区(滨江)是2013年成立知联会的,目前有会员65名。高新区(滨江)领导和统战部领导都对知联会工作很重视,我当选首届会长,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担当。”
“能不能谈谈众创基金的诞生故事?”
“刚开始有这个设想,是基于三点。一是高新区(滨江)的企业数约一万五,高新企业就有七八千,基本占了一半,科创的氛围很浓厚;二是高新企业中的年轻企业多,也就是需要扶持和帮助的小企业多;三是不想让知联会仅停留在联谊活动上。2014年12月,我们召开了一次特别的知联会会长会议,统战部的领导参加,还邀请了发改局、人社局、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的一把手参加,会议上我们就提出建立创业者基金(当时还不叫众创),大家一致认为成立基金对于高新企业集中的高新区(滨江)来说,是个很好的点子。后来这个想法跟区里领导一汇报,居然不谋不合。”李越伦语调平缓,从西装的内袋里拿出一份文件,“你看,战略协议书都有了。”
2015年4月12日,新浪、网易、杭报等诸多媒体报道,杭州高新区(滨江)成立10亿众创基金,基金由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牵头组织,由三维通信有限公司、中赢控股集团等9家企业共同发起,浙江赛伯乐基金作为管理公司,高新区(滨江)区政府注入引导基金共同参与。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集规模为3亿元人民币,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运用项目孵化、投资、并购整合的联动等运作方式,打造一个新型的“众创资本”,主要服务于科技型创新企业,兼顾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重点扶持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并选聘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创业导师,为企业入驻、经营管理、项目申报等实行跟踪、指导和服务,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这个社会组织开始被媒体关注。
首期“创业导师团” 88%是党外知识分子
如何让这10亿众创基金插上天使的翅膀,又避免市场风雨的无常,发挥知联会的优势,成立“创业导师团”,这又是一个与基金配套的绝佳创意。
“能介绍下这些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团吗?”
“毕竟是比较大的基金,为确保提升大众创业的成功率,区统战部门牵头建立了统一战线智库,首批有16名创业导师,全部来自区龙头企业,其中8家是上市公司。”
据统战部门提供的一份创业导师名单,果然阵容豪华: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国锭、浙江赛伯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斌、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建圣、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华强、杭州畅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志刚、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彭涛、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航、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吴子富、拓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君、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CEO姚纳新、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范渊、杭州电魂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平、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曹晓春、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施一明、贝壳社总裁金霞。
这份导师名单中,无党派人士8名,民主党派6名,中共2名,党外知识分子占了88%。其中蒋建圣、姚纳新、范渊三人更是杭州市统一战线“咨政建言”专家库成员。
“4月20日,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导师团会议,要形成一个筛选机制。高新区(滨江)高新企业七八千家,如何在其中实现企业和导师的双向选择?每个导师承担1-2个企业,按行业和功能分组,导师从企业中发现人才和新的投资机会,企业则从导师这里获得创业指导,少走弯路,实现企业、导师和政府多赢,多方利益兼顾的情况下,众创基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李越伦看上去信心满满,“接下来导师队伍还要增加,约摸还要发展50位,力争数量上的点面结合。”
创业创新 永远在路上
今年3月,国务院发出“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4月10日,高新区(滨江)的“众创基金”便以钱江潮的节奏推出。当日的群英大会上,区政府四套班子领导和500多名创业精英与会,共同见证“众创基金”的启动。
而此时的李越伦,依然低调而淡定。
“能用几个关键词描述一下自己吗?”
“稳妥、慢性子、专注”,李越伦沉吟片刻,扶了扶眼镜,“其实我这个人不属于那种聪明类型的,有的人可以同时兼顾很多事,我只能很认真、很投入地做很少的几件事。我是偏理想主义者,荣誉感和责任感比较强,思维活跃,但行动迟缓,我一直相信,行动迟缓可以避免犯下大错,众创基金就是酝酿一年后才正式启动。我觉得,慢慢创新的过程才是享受乐趣的过程。”
一个完美主义者,以稳妥的慢性子,不温不火地带领着三维通信,连续20年高速增长,从一家6人的工程服务型企业,发展成为专业从事无线通信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已是资产19.3亿元的上市公司,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业务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各地。
如今,在高新区(滨江)这块大众创业创新的沃土上,作为一个党外知识分子社会组织的领头人,李越伦正在打破党外知识分子头脑报国的传统思路,带领统一战线党外精英团队,以实力和实干撬动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对于李越伦来说,不知道永远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