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钻研医道 造福众生 ——记民革党员王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7-07 15:04:46
来源:admin

王沥: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分子生物专业,1990年至199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院、美国Miami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任研究员,从事疾病相关基因的分子遗传学及人类遗传多样性及分子进化研究。1998年以来,她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基金、“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家高层人才库备案高层次生物和医药人才,2012年荣获浙江省“钱江学者”称号,2014年入选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2015年荣获杭州市归侨侨眷风云人物、浙江民革骄傲人物等多项殊荣。

初见王沥教授,便被她的气质所折服:一袭飘逸靓丽的长裙,搭配随意松散的一卷长发,身材高挑,气质高雅,当她轻盈着走来,仿若一缕馨香划过,忍不住令人驻足凝望;当她开口说话,语气温婉,声线柔和,下巴微微上扬,自信的微笑足以感染每一个人。

“我真的算不上科学家!我不认为有一两样发现就是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是思想家和先行者,能够领悟、归纳和阐释自然规律,比如爱因斯坦。”王沥教授说。

天道酬勤的求学路

出生于60年代的王沥,从小运动细胞发达,身体素质过硬,十几岁便已是甘肃省兰州市垒球队的专业运动员,随着70年代末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兰州市,15岁的王沥毅然决然地决定终止自己的运动生涯,重新拾起专业课本参加高考,“那时候也是一股子蛮劲,就是觉得自己不应该窝在一个地方,就是想出去闯闯。”谈及往事,王沥神情淡然,语气轻松。但凡有过此番经历的人都知道,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那场面可真算得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经过一年没日没夜的学习,王沥如愿以偿,于1978年成功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也从此开启了自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漫漫求学之路。

大学毕业后,王沥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参与科研工作,随后凭借自己良好的科研素养和专业技能被推荐到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习,而在美国的这段学习经历让她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科研界与世界顶尖科研领域的差异,“师夷长技以自强”,只有走出国门,深入了解发达国家的科研方法,才有可能全面推进中国科研的进步与发展。抱着这样的想法,对日语一窍不通的王沥决定赴日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导师非常欣赏她的胆识和她对科研的认识,愿意接收她成为东京大学的研究生,但同时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她必须参加三个月后针对日本学生的研究生考试,卷面也必须以日语作答。为了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明知条件苛刻,王沥也一口应允下来,白天在实验室参与忙碌的工作,晚上回到宿舍则抱着专业课本与日语词典一直到天明,“这还得感谢多年运动员生涯给予我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让我可以在这么困难的环境下激发出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天赋,三个月后王沥顺利通过了东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刚刚入学不久,导师就交给她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她去研究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因。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在新生儿出生时可见的全身散在的紫癜、紫斑,病程非常短,其中部分婴儿会并发颅内出血死亡,由于无法进行产前诊断或相应预防措施,许多家庭不得不面临刚刚降生的新生命遭受病痛折磨甚至离世的悲剧。在经历了接近半年的文献阅读之后,她意识到只有对病人的DNA进行检测,才可能从根源上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而此时测序仪刚刚面世,在日本还没有任何人真正使用过测序仪,王沥抱着一本接近1000页的说明书,开始与这台比自己还高的仪器打起了交道。事实证明,她的科研直觉是极其准确的,一年后,她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定位并测序了血小板特异抗原Yuk系统的等位基因,发现了血小板特异抗原及膜糖蛋白与免疫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为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产前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了切实的分子生物学手段,这一研究结果被免疫血液学教科书广泛采用,且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成为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前诊断通用技术。

破解人类健康难题

随着大家对王沥科研技能的认可,被认为是“未解之谜”的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被交付予她来探索发病原因。GVHD是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死亡率高达90%以上。但由于这一疾病的临床表型十分复杂,且一般发生在输血后20天左右,并在一个月内导致患者死亡。20世纪90年代初,王沥通过对相关T-细胞受体基因的研究,自主建立了一套GVHD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有效区分了移植物和宿主DNA,使得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输血、骨髓移植后GVHD成为可能,由于该诊断法具有高敏感度、高效价、快速及简便易行等特点,而被世界各国红十字血液中心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筛查,时至今日仍是相关疾病临床诊断与筛查的主要方法。当这项研究结果被世界顶级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接收的消息传来时,身怀六甲的她仍在实验台前忙碌。

“如果热爱科研,那就要坚持。因为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摒除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很重要。天道酬勤,我相信这一点。”王沥笑着说。

2006年以来,她从分子水平上对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及肥胖病等多基因复杂疾病的分子机制以及多基因协同作用进行研究,为阐明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基础和发病机理提供依据,也为遗传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开辟新途径。近年来,她带领的科研转化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医院及制药企业,筛选发现一系列具有延缓衰老和老年认知障碍功能的肠道共生微生物,并在临床实验和转化应用中已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该研究成果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我国老年病和精神障碍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现在已经成为国外市场上备受关注的医疗保健品。

推动专业学术交流

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果,王沥博士毕业后先后收到了来自东京大学、日本遗传学研究所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等多家日本顶级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可是王沥仍然牢记自己出国留学的初心,毅然决定回国。1998年,王沥结束12年的海外留学生涯,回国从事专业研究。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古生物分子研究室,对中国古生物遗传资源进行系统广泛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在世界上率先从分子水平解析了中国不同年代及地区人群遗传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群遗传构成和迁徙模式方面取得突破,填补了我国在古人类遗传学领域中的研究空白。

王沥自2012年入职杭州师范大学以来,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良好的学术声誉为杭州师范大学乃至杭州市争取了大量的科研合作交流。以她为纽带,杭州师范大学已与多所国内和国际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长期的交流机制、合作平台及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网。以多种形式进行了学所合作及交流。国内方面,与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卫生部老年病研究所、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国外方面,与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系、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东京医学大学法医系合作,在分子考古及疾病基因的易感性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交流。通过师生及学生间的国际互访、交流和研究,促进了双方实验室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了不同层次的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

在杭州师范大学任职的3年时间里,王沥系统地进行了中国人群遗传多样性、多基因遗传疾病易感基因分子机制和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识别多基因遗传疾病易感基因和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她整合多家医院及医疗服务中心资源,初步建立起了心血管重大疾病的遗传资源库与遗传信息库。她主导建立的以高通量测序及SNP检测为核心的全基因组健康检测平台建设正步步推进,已初具雏形。依托此平台,她联合浙江大学、中国解放军总医院等多家医疗科研单位开展了遍及全国的遗传性耳聋的调查研究,利用高通量的外显子靶向捕获技术和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以填补中国人群遗传性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白,开发针对中国人群的遗传性耳聋分型检测试剂盒,大幅提高现有检测方法的覆盖度与准确率,降低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患儿的早期干预与听力、语言能力恢复带来希望。

回首王沥教授37年的科学研究历程,她在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这样传统的研究热点领域与人类分子考古研究这样全新的研究领域中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曾先后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Blood》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及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课题等国家级重要研究项目数十项,并参与了多项对日合作研究项目。她带领我国人类遗传学领域追赶学科国际前沿水准,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和王沥教授聊天,常常获益良多,她说在她的女性同学和学生中,最终从事科研的比例并不高,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每当遇到有天赋的女生时,王沥教授总会给她们很多鼓励和建议,引导她们走向科研的道路。因为她认为,现在社会对女性的一些传统责任要求在减少,这就给了女性更多的发展空间,女性应该勇于追求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作者系民革杭州市委会宣传处干部)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