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乘世博东风,创低碳城市
这次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低碳世博”的口号,表现了中国实现“低碳”的决心。世博会展示的许多低碳亮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将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低碳”概念来源于生活。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变暖,在社会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人类生存环境却不断恶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从直观感觉上看见汽车、工厂的废气、污水污染了环境,却忽略了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据有关专家研究,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50%,所以建筑节能減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城建支部的成员,身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一些有关低碳建筑的技术问题,有许多感性认识。我们认为低碳建筑,从技术层面来说,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做起:
1、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的做法较多。而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技术,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我国要抓紧对泡沫聚苯板材料的科学研究、开发利用,形成科研、生产、应用的低碳产业体系,从源头上解决低碳建筑的主要问题。
2、门窗节能技术:要从上海世博会中学习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幅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的技术,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低碳”材料生产能力。
3、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热能为住户供应热水,又能有效调节顶层的室内温度。可控式通风屋顶可以利用自然风置换室内空气和调节温度,減少空调电力消耗和躁音。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降低生活成本和改善生活环境。
4、照明节能技术:利用不锈钢镜面,将建筑外的自然光源通过镜面反射原理,直接传导到室内作为自然光源照明。这项光导管技术,是日建公司2000年开发的专利。在日本,2003年落成的宇宙开发中心和丰田汽车总部大楼已首次应用。几年来,日本有关方面对该项低碳技术的投入产出作了详尽的分析,并作出增加5%的投资,一般可在5─6年在节电中收回投资的结论。长期来看,该项技术的应用是低碳且经济的科学办法。从上海世博“印象钢谷”的实践来看,可容纳216辆汽车的半地下车库,上方覆盖了10000平方米的绿色坡地,四面通风,自然采光,白天不用开灯,绿色低碳,也给我们作出了样板。
5、生态恒温技术:近二十年来,传统的取暖降温都是用空调,二氧化碳高排放和不经济性的弊病已为人所共知。在上海世博会,黄浦江水的循环利用被用来替代空调,以減轻城市热岛效应;我省也有先例,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杨健在建德设计了一个节能住宅小区,巧妙地将一年四季16摄氏度常温的新安江水通过循环系统转为空调冷热源,节省大笔空调用电,且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6、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到过日本、台湾的朋友都感到日本和台北市民在处理生活垃圾方面表现出来的自觉环保意识。他们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化腐朽为神奇。日本东京的垃圾焚烧厂盖得象五A级写字楼,进垃圾厂参观要换拖鞋。通过分检的可燃垃圾倒入全密闭的容器里破碎、干燥,制成学名叫RDF的直径3厘米左右、长约5─7厘米的燃料棒,作为煤的辅助燃料占到50%,用于发电。据报道,相当于600吨的原生可燃垃圾,经过这样处理,去掉水分,可制成314吨燃料棒,送到填埋场的终产物只有15吨,且整个运行过程无臭、无味、无污染,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等不良气体的生成,对环境没有太大的影响。日本、台北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我们杭州宁可人行道上不铺花岗石,也要先解决垃圾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的决策、社会各界的支持、全体市民的配合,早日把杭州建设成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