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推进养老事业新发展的建议
随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和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的现实社会问题。社会养老事业存在在巨大缺口,政府等有关部门虽然近些年非常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还是难以跟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老龄发展趋势。本人具体以萧山区为点提出个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出台长效保障措施,政策保障、资金扶持
政府应进一步关注,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养老机构、改善养老条件,保障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力促社会和谐。
二、鼓励民间力量介入,分流引导、多元发展
鼓励民间资本介入,特别是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爱心人士来举办养老、托老机构的,政府应在土地、税收,人、财、物和政策上给予优惠和倾斜,同时,建立一定的机制,合理引导,使其规范发展。使养老事业步入公办、民营、居家养老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多元发展道路,使人人老有所养。
三、合理制订长远规划,解决眼前、放远未来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应急式”):鼓励政府和民间短期内兴办各类养老机构,属于“应急式”,解决燃眉之急。
第二阶段:(“引导式”):鼓励“市区乡镇结合”的办法,市区的养老机构跟乡镇的联办,在提升农村养老机构综合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市区老人进入或者更替疗养等办法,增加乡镇养老机构的入住率,缓解市区养老机构的床位压力。
第三阶段:(“转型期”):对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政府应沿着面向大多数“全民化”养老方向发展,在收费上平民大众化或国家补贴;而民间举办的养老机构沿着老年“个性需求”的方向发展,例如特殊老年群体、高端需求、个性服务等。
四、创新机制科学管理,综合服务、优质服务
目前来说,大多数养老机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保健院)基本还是以“养”或者是以“医+养”的形式为主,对老年群体缺乏综合服务、连续服务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养老机构应缔造“生态链”式的服务,即要集“休闲、生态、医疗、心理引导、康复”为一体,真正使老年人达到“生活质量有保障、身体疾痛就近治、精神情感不空虚”的宜居、宜疗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的明天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