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优化养老机构建设环境,努力提高我市养老服务水平
我们认为要加快建设社会办养老机构,就要着力优化软硬环境,当前,从政策制定、规划布局、服务功能等方面,要优先解决和处理好以下问题:
问题一:养老机构床位不足和入住率“冷热不均”。当前我市养老机构和床位整体严重不足。但同时城市中心区与部分郊县、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却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现有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主要原因:一是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完备,生活方便;二是公办养老机构运作规范,性价比高;三是社会办养老机构规模小、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问题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数量严重不足。现有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低、从业稳定性低的“一高三低”情况,且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机构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一是从业人员待遇低;二是缺乏完善的劳动保障;三是职业化培训不足。
问题三:养老机构服务类型较为单一,对老年人缺乏吸引力。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偏重于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在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方面做得不够。与国家关于养老机构要向收养、治疗、康复、教育、娱乐相结合方向发展的功能定位有相当的差距。
原因一是缺乏具有专业服务水准的人员;二是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成本较高,难以兼顾服务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的意见》和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精神。为此,我们提出建议如下:
建议一:提升规划和管理水平,有效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事业。
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养老机构建设要求、管理办法和服务标准。目前上海、天津包括我省有的城市都出台了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内容涵盖了养老机构的硬件要求、人员配备、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精神慰藉水平、入住申请与审核、与服务方纠纷解决办法等方面,规范和促进了当地养老事业的发展。我市可以参考借鉴。
二要加快发挥现有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带头作用,并积极探索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三要加紧规划,明确我市作为长三角养老基地的发展方向。要利用当前社会资金高度关注养老机构建设的情况,吸引长三角地区的异地养老、养老疗养和养老旅游资源,把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养老基地。
建议二:积极探索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培养和稳定养老机构服务人员队伍。
一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及中介工作。如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和职业院校介入培训及中介体系。
二要稳定现有服务队伍。可考虑仿照社区工作人员的编制办法,按一定比例给予能力强、致力于终身投身养老事业的专职人员较稳定的身份和较高的保障。
三要发动社会力量。继续把我市2009年由教育、慈善等各界人士和各部门合作进行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的模式推向深入和常态化。
建议三:大力加强养老机构人文环境建设,积极提升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吸引力。
一要加强宣传。特别是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氛围。
二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加大对养老机构人文环境建设的经费投入。建立各种公共文化资源在养老机构有序流动机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1991年,我们的邻国日本开始滑入经济衰退泥潭,程度之深、历时之久,迄今未见根本起色。在诸多诱因当中,人口老龄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希望,我市养老事业的发展、养老机构的建设,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政策倾斜。努力争取在提升规划和管理水平,有效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事业;在加速我市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和加强养老机构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突破,使我市养老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助推我市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