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学前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早期教育愈来愈受老百姓重视的情况下,学前教育凸现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入园难、入好园难等问题日益显现,有的甚至会产生不稳定因素。从发展现状看,学前教育依然是杭州基础教育中的短板。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比,目前我市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在:
1、配置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老城区的问题,因为早期规划设置的学前教育机构相对较少,与现在大量要入园幼儿的需求无法匹配,导致供求矛盾。其次是城郊结合部涌入的大量外来人口子女要求在杭州享受学前教育,但是公办配套幼儿园的设置没有也无法考虑这样的因素,导致在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小、散、弱、差”的民办幼儿园,甚至形成不规范的“地下幼儿园”,产生了包括安全问题在内的大量隐患。另外在新建住宅或者撤村建居的过程中配套不足或者配套不及时的现象还屡屡发生,也造成了矛盾。
2、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学前教育由于发展的历史原因,早期举办的优质幼儿园大量集中在城区市中心,且数量不多,容量不大。2008年甲级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到总人数的20%,如果把甲级和乙级幼儿园都算成优质教育资源,杭州市的学前教育优质教育覆盖率也只有在50%左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加之学前教育为非义务教育,没有固定规范的服务区规定,导致家长们争相择园,造成招生矛盾,这也是产生乱收费的重要根源。
3、城乡学前教育差异问题。城乡学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据2008年相关数据统计,杭州全市的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为53.1%,其中六城区的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为72%,其余县、市(含萧山、余杭)为42%;全市2周岁毛入园率为47.1%,其中六城区为75%以上,而县、市(含萧山、余杭)除萧山刚过50%,其余的均在平均线以下,最低的淳安、富阳在15%左右;全市幼儿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65%,六城区为79.3%,其余县、市为55%。
4、学前教育经费保障不足问题。各县、市政府(包括乡镇)投入参差不齐,总体投入低。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一直较少,2008年的创建学前教育强县和达标验收使得投入增幅明显: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较快增长,占当年教育事业总经费的3.87%,当年已有8个区、县达到或超过了标准要求。但是2008和2009年各县、市(区)的学前教育经费平均水平仍然不到预算内教育事业总经费的4%,其中2008年最低投入的县、市(区)学前教育经费只占教育事业总经费的0.67%。投入的不足必然导致发展的滞后,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依据,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二是经费投入的多少不仅与当地的财力有关,还与政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绩效考核内容要求有关。
5、学前教育管理缺位疏漏问题。由于法律依据不足、机制不够健全、经费投入等问题存在,导致了学前教育管理的缺位。例如:有的地区管理体制不顺,对非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监管指导不力;部分小幼儿园管理不规范;小年龄段婴幼儿(不足2周岁)的托管机构该由哪个部门主管、行业标准制定等问题,都有待厘清关系,分清责任,加强管理。
6、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可以说由于前些年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拉开发展差距,使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受到影响,师资整体水平下降,这从各级各类的人才评优选拔中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农村和民办幼儿园更是如此,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素质较差、配备不足、队伍不稳等问题突出。
二、改进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行为,加大经费投入
投入经费的机制和比例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按照2007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文件精神,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确保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各区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达到同级教育事业经费的5%以上、县(市)达到3%以上要切实履行。同时要进一步研究确定生均公用经费的最低标准和论证学前教育总经费在财政分配中的合理比例。为强化区、县(市)政府职能,建议:
(1)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的落实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之一,予以重点关注和落实。
(2)市财政、市教育局对生均公用经费和教育经费分配比例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在保障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整。
2、理顺办园体制,确保政策到位
要明确学前教育发展思路。鉴于幼儿园体制的多样性,要本着谁主办、谁负责的精神,进一步明确幼儿园的办学主体和监管部门。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好入园、入好园”的需求,在入园需求旺盛、入园矛盾较大的地区必须加快增量步伐,政府相关部门要规划到位、及时配备,新建住宅必须同步交付配套幼儿园,以避免无园可上的局面。
(2)为确保投入公平、协调管理,在有条件的区、县(市),要鼓励将现有的乡镇、街道办幼儿园上收统一管理。
3、面对客观现实,错位协调发展
面对人民群众“上好园”的旺盛需求和入托难问题,教育部门一要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通过改扩建、校舍置换、拆并、新建等方式扩大容量;二要整合资源、合理调配,采取师资流动、资源共享、集团化发展等措施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让老百姓满意;三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举办学前教育机构中,多创办投入较大、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面对城乡结合部客观存在且短时间无法消灭的入园难题,要摸清底细。建议各级政府出台民办幼儿园扶持和考核办法,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投入扶持力度,建立以奖代拨的公用经费投入机制。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引导和规范。鼓励举办面向外来务工子女招生的民办幼儿园,对符合条件、管理相对规范的要从人力、物力上给与扶持。鼓励民办幼儿园规模办园、提升办学质量,成为解决当前入园难矛盾的一条途径,从而使得弱、小、散、差的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失去生存空间,实现各层次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办园质量
(1)要在教师编制待遇上下功夫。人事部门要协同教育部门尽快落实幼儿园公办教师编制人员问题,为人员的进入畅通渠道。财政和教育部门要建立非公办教师待遇监督机制,确保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到位,并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2)要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提高。一方面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投入力度,建立以奖代拨的公用经费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要监督其教师待遇的落实情况,劳动保障部门要协同教育部门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五金”、工资到位等情况的督查,并将教师待遇落实作为以奖代拨的重要考核指标,确保教师权益。
(3)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和管理力量的培训和培养,通过城乡结对、师资培训、资源共享来提高教师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强弱、公办民办之间的差异,提升区域办园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