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引起民主党派教育界成员的热议
但也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些改革思路早在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近年来出台的教育领域法律法规中就有体现,能否真正落实,还是对政府和有关部门执行力的重要考验。
一、很多教育界成员对教育的理念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认识。改革我们的教育,应当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行顶层设计,建树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育体制、模式、方法、内容等等。
首先,现时代的教育,在理念上注重实用化、功利化、工具化,以传授知识技能为要。在方法上注重“规训”,通过单向度强制性灌输式,迫使学生按统一标准接受“型塑”。其特点是“服从高于自主,听话高于思想,接受高于创造,一致高于独立”,所遮蔽的恰恰是教育中作为主体的人。这样的教育模式,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者、多顺从少创见者、“心甘情愿的机器人”。不少人甚至感言,自己所以取得一点成就,就在于当初“调皮捣蛋”,冲破了既定的机械教育模式束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不能没有理性和德性。我们应当基于人的基本生存发展特性,注重培养每个人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健康人格、公民观念、规则意识、质疑勇气等等,使人们养成对智慧以及真、善、美的追求,实现精神成长,进而追寻一种良善的美好价值的生活。我们的教育补上这厚重的一课,才会绽放人性的辉光,也才会奠定生命健康、积极、向上成长与发展的基石。
其次,机械化的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的不少是静态的、过时的甚至是死的知识技能,难以做到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对接,使培养出来的人不为社会所需。在这方面,惟有通过知识文化技能的传授,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本领、创新的精神、应变的技巧、思考的习惯、实践的能力等,才能使其以变应变,始终成为有用之人。教育惟有在这个层次上,也才能培养出大批一流的、杰出的人才。若只作表面的、肤浅的、零碎的理解与革新,则往往是又劳民而伤财。这就是素质教育变成才艺教育、就近入学变成择校风、奥数班依然泛滥、一些地方重兴“读书无用论”等诸多尴尬现象的原因所在。教育大环境未有根本改变,个体对具体革新举措的顺从,不但鲜有增益,更会付出巨大代价,其谁能够?
二、一线教师对《纲要》能否踏实落地抱有疑问或信心不足。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中央出的政策是好的,但执行到基层就变了味。他们对很多早已存在的不公平或不合理现象是否能通过此次《纲要》的出台得而解决的信心并不足。
一是一线教师对近年的教师职称评定诟病较多。教师职称评定的条件是一年比一年多,要求是一年比一年高,比如什么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等等,有教育部门的,还有人事部门的,有的还在增加,没有的还在补充,可谓是应有尽有,应接不暇。有时更令人弄不懂的是,又不是所有老师都教计算机的,为什么还要考那些莫名其妙的理论题?许多有经验的老师,由于年龄、地域、历史等原因,在计算机、普通话方面不能顺利达标,就始终不能参加高级职称的评审,且不论是否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单说这种职评制度是否合情合理?再说,门类繁多的职评培训,是否迅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增强,他们认为,效果并不理想,倒是培训部门捞取教师血汗钱的速度和数量还是令人惊叹的,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心中的又一大痛。
二是对按教师职称高低来评定工资意见较为集中,希望《纲要》能落实措施,如果若干年后不能公平合理地解决落实教师工资问题,一切教育改革都是空谈。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按职称的高低来分配,而不是按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量来分配,是最大的不公平。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有高级职称的学校领导,一年到头不上一节课,还要拿高工资,享受各种荣誉,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上课,少上课,也拿高工资;而那些职称低的教师,代的课多,累死了,也只能拿最低的工资,怎么有心情搞好教育工作呢?
三、教师们对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在校务运转过程中监督缺失随心所欲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非常反感,希望《纲要》中有具体的细则规范体现。
目前县教育局只管任命校长,却忽略了对校长的有效监督,中小学校其他领导干部都是由校长组阁,对校长利用用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视而不见,教师们在聘任制压力下对校长腐败是敢怒不敢言,学校党组织也是形同虚设,软弱无力,因为大多数中小学校的书记校长是一人担任,校长们将“校长负责制”看成是学校家天下,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远远没有校长吞食的多,不仅如此,校长们还挖空心思巧立名目的将上级拨给学校的办公经费套出来援作他用,这一问题应该引起上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总之,教育改革喊了多年,也出台了不少文件, 对此次《纲要》出台,教师们谨慎乐观,表示看一步走一步,心里真心希望中央这根指挥棒落到实处,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也做好随大流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