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应多采用透水性能强的材料铺设路面
一是下雨时完全阻隔了雨水直接渗透入地,加重了排水管道的负担,同时使城市一遇降雨就满地积水;而晴天时,地面又极为干燥、尘土飞扬。
二是大量反射、储留然后释放太阳辐射热,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热岛效应,使环境舒适度大大降低。
三是在降雪容易结冰打滑,给人们出行带来多种不便甚至危险,同时,也无法利用降水补充城市地下水。
四是直接影响城市植被健康,形成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欧洲一些城市都在广泛应用生态环保型透水地面。以环保技术见长的德国很少见到地面积水。他们的经验是在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对于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选用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以利于杂草生长,使40%的地面具有绿化功能;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等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空隙中留有泥土,天然的草可在此处生长,这样可形成35%的绿化面积;在房舍周围、居民区步行道、校园和公园的步行道上,由于往来行人较多,采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不仅地面透水性好,而且还不长杂草;城市街道的主要路面则用有孔砖加碎石来铺设,即在带孔的地砖孔中撒入碎石,可使雨水顺利渗透,其地面的热反射也大大降低。德国的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德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地面。
为了能够摒弃“死亡性地面”的诸多缺陷,提高雨水给地下水的补给,建议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使用透水性较好的建筑材料,比如在人行道、停车场等公共场所的里面铺设可采用透水性较强的路面砖,如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面、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通过多铺透水地面,使雨水能够直接渗透入地,留住城市降水,既可以平衡城市生态系统,补充地下水,又由于透水地面通透“地气”使地面冬暖夏凉,此外还能降低噪音,减少扬尘污染,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