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应对气候异常
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之间,每年农村会组织村民挖河泥,疏通河道,净化河道池塘水质,增加蓄水量,挖上来的河泥作为优质的田间有机肥料;同时专业疏浚队会在一些大江,用机械设备作业,清理河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各城市工业、贸易等已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官方公布的水利建设数据非常诱人,与应对全球环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农村以及偏远的乡村,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对水利建设非常漠视,很少看到疏浚等措施。
目前洪涝灾害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山区小流域洪灾频发,突降强暴雨或者台风,引发部分地区山体滑坡,山洪暴发,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排涝能力不足。三、部分山塘水库隐患仍没有消除。
造成灾害频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一个方面,不容忽视。一些地方,要进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调研。重视水利基础建设,既可以主动应对洪涝灾害,也可以应对干旱,还能够改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污染。
兴修水利基本设施,疏通江湖、河道,是应对干旱与洪涝的最有力的工具,是一个投入少,收效快的系统工程。相对其他方面建设的资金投入,每年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相对偏少,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重视,投入足够的资金,确保水利建设。
一要加大对山区小流域的投入力度,加快山区小流域整治,确保沿线群众安全。二要加大排灌站的投入力度,根据当前排灌要求,全面更新机电设施和高压配电,确保排涝及时。三要加大对主干排灌河道的整治力度,启动主干排灌河道断面保护规划,确保河道不被占用。同时给予政策倾斜逐年开展河道整治,确保行洪畅通。四要加大病险山塘水库的除险力度,端掉顶在老百姓头上的那盆水,消除隐患。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建议水库下移,即废除老水库,在下游建设新水库。五要在偏远人口不密集的地区,没有条件建设山塘、水库的地方,要鼓励农户自已在房前屋后,建立小的贮水池或者水窖,以备急需。建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