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疏”结合规范暑期培训班管理的建议
客观的讲,各类培训班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提高能力、培养特长的需要,对于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培训班已经成为部分孩子的压力来源,剥夺了他们玩耍、娱乐、休息的时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据调查,近30%的学生因暑期没有活动场所、没有伙伴、没有计划、单调、空虚等原因对自己的暑假生活不满意。
为了让中小学生的暑期生活更加健康、充实,建议有关部门采取“堵”“疏”结合的措施,加强对暑期各类培训班的规范管理。
一、“堵”
1.严抓资格审批。凡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兴趣班、特长班、辅导班等各类培训班,办学必须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三证,即由教育管理部门颁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民政部门颁发“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物价部门核发“收费许可证”。
2.强化收费管理。各类培训班收费项目和标准须报物价、教育部门备案并公示,招生收费必须出具税务发票,所收的费用要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
3.严管招生广告。暑期培训班招生广告必须真实、合法、明白,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学生和家长,对违反规定有欺骗性质的招生广告,要依法严肃查处。
4.加强联合执法。针对暑期培训班规模小、时间短、分布分散、隐蔽性强,给监管造成诸多困难的实际情况,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劳动保障、公安、物价、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对各类培训班进行全面清查,对非法办班要公开曝光,并依法取缔。
二、“疏”
1.慎重选择,丰富生活。要加强对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疏导、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在暑假前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给孩子选择培训班要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选择证照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较高、安全有保障的培训机构,不要盲目、硬逼孩子参加文化补习班、特长班,增加孩子的负担,影响孩子的健康。同时,合理安排学生的暑假生活,多带孩子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参观学习,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2.全民参与,营造氛围。要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强化对暑期校外培训班的社会监督力度,动员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加大对此类培训班的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