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关于提高灾情预警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

字体:
发布时间:2010-08-24 07:50:47
来源:admin
87,甘肃舟曲突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舟曲县内5公里长,500宽区域被夷为平地,三分之二的区域被水淹没,三百余户村庄被掩埋,多条路段交通阻断,截止到16日,已有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万名群众需要转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灾难发生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军队,反应极为迅速,积极开展了各项抢险救援工作,在显示出中国应急救灾能力有了全面提升、形成了成熟有效的应急机制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灾情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防范意识不足,预警和监控工作不到位。作为中国四大泥石流灾害频发地之一的舟曲,当地修理栏渣坝等预防泥石流的工作一直未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这样的高风险地区、重点预警地的监控和治理工程都没能得到很好地实施。据有关报道,灾害发生前,当地出现了一些先兆,但仍然未能促使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预警工作,防范意识亟待提高。同时,我国灾害设防的重点在于防范地震和洪水,对于诸如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其他灾害考虑太少,这说明我国在灾害预警布局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还存在很多灾害频发区域,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预警监控和治理等方面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

二、技术、资金和人员短缺,使得监测机构不健全,无法开展系统的排查、治理,灾害发生之后无法迅速传递信息。中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及部分详查工作起步晚,投入有限,工作程度不高,还存在盲区。监测密度不够,测报网络无法实现全覆盖,至今还未完全摸清整个版图的脾性,不能搜集到足够的数据,严重影响预警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很多地区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就全国的测雨组网雷达来说,只有150多套,每10个县还平均不到一套,无法捕捉局地的强降雨,预警服务难跟上。其次广大城乡还没有实现一体化的测报网络,在预警信息的传达上还存在速度慢、范围小的问题,很难满足监测预警需要。究其原因,一是技术缺乏,没有精确的勘察设备,缺乏有效的数据传输方式;二是资金短缺,地质灾害易发区多为山区、经济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大多财政困难,难以安排预防监测甚至是环境治理的费用;三是人才缺位,监测站大多地方偏僻,环境艰苦,难以吸引相关的技术人才,很多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面临没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尴尬。

三、对环境恶化,过度开发缺乏重视。专家指出:生态破坏是造成舟曲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的乱砍乱伐、大肆扩张的水电站、无节制的金矿开采,直接导致了植被破坏和岩体松动,遭受暴雨冲刷后极易引发泥石流等灾害。现在全国不少地区仍然在走这种以资源掠夺的方式发展经济的路子,这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也会给当地带来更多致命的问题。接连不断的灾害也在提醒我们,与事后救灾工作相比,事前预防工作更加重要,因而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预防工作的重点。

四、宣传不到位,民众对突发事件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足。民众对灾情的预先准备不足,在认识到灾情的先兆时,不能把握时机,从而错过避难、逃生的机会,即使觉察出异样,也没有途径向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报告,造成信息的不畅通。灾情发生后,民众往往缺乏自救和他救的能力。

在灾难面前,我们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还应把注意力从灾后恢复重建向灾前防范能力的提高上倾斜。因此如何提高灾情预警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的重点。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预警意识。

政府应根据当地具体的地理气候、人口分布、电力通信等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细致的避险抢险应急预案,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困难,设计周全的避险方案,明确责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在灾害易发、频发地区重视防灾工程建设、重点区域监测以及日常抢险训练等工作。出现灾害先兆时,提前安排、加强警惕、事先排查、实时监测、专人值班、每家每户动员、储备物资,重视预警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应做好信息互通的工作,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保证政府各部门、各监测机构之间信息畅通,能够有序交流,形成部门间的联动和合力。

二、加强调研、详细排查,完善灾害预测的研究工作。

加强野外调研工作,加强防灾巡查,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全面再排查。做好灾害易发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查清容易受到灾害威胁的人群,建立健全乡镇转移避灾指挥所,获得详细的数据。做好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研究报告和详细的示意图,对地质灾害预警区进一步细化,建立各区预报预警的判断依据。改进灾害分级管理机制,根据级别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改进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如数据的获取等,提高预防能力。此外,政府应大力支持科学家对未知灾害领域的探索,特别应研究一个区域在最大灾害状态下的应急机制及救援机制,真正地按地区安全质量去配置生产与生活。

三、合理布局监测点,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快监测点的建设,加大监测点的密度,加强重点区域的监测,采取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点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工作的精度、深度和广度。建立政府主导、相关专家指导的基层地质灾害群防群测体系,形成观测、预警、应急等一系列相互贯通、责任明确、具体细化的制度体系,为灾情预警提供切实保障。在不断建设的同时,还要确保监测点的合理布局,根据不同级别灾害的防范要求,切合当地监测需要,完善监测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对洪水或地震灾害的监测,还要充分考虑对其他种类灾害的监测。加强监测工作还要落实巡查责任,安排专人定期巡测,排查危险,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向上级报告。

四、资金扶持,发展技术,吸引人才。

加大政府预警防灾的投入,有效监管,做到专款专用。把我国用于抗灾、救灾的巨大投资中的大部分从灾后应急、恢复和重建转移到灾前的防御上来。在此基础上发展预报预警技术,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完善预报预警软件,提高预报预警工作效率和水平,改进数据传输方式,提高数据传输速度,为预报预警业务赢得充裕的时间。一个有着充沛资金支持和专业素质的灾害防治体系,必能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真正能有效做到“防上加防”。

五、加大宣传,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政府应采用公共讲座、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公众进行防灾知识宣传,特别要重视并积极实行模拟演习,居安思危。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更加有效的灾情收集和反馈网络。调动公众的防灾自觉性,提高预防综合能力和防灾自卫的文化意识。鼓励和引导民众多看看房前屋后,多查查居住地附近有无地质灾害的隐患。发现隐患迅速报告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要迅速查看,积极回应民众反映的问题,使得政府与民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