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 应对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随着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进入退休养老年龄,社会、家庭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仅仅依靠大医院解决不了问题。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持续性的医疗照顾、人格化、综合性的医疗保健,一种从生到死的整个人生周期的陪伴性医疗照顾,立足于社区,距离居民居住地点最近,就诊不受时间、地点和科别的限制,无论是躯体、心理或人际关系的问题,都能得到便捷和周到的服务,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近便捷、随叫随到、上门服务、连续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是老年居民迫切需要的。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还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变得十分迫切。
一、缺乏全科医疗服务人才
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人员,多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搭配不尽合理,真正合格的全科医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老百姓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不高,很难吸引更多的群众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没有好的、高水平的全科医生,社区医疗就形同药店、一个摆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六位一体”的,目前却过多片面的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弱化了基本医疗功能。这将导致许多人尤其是对医疗服务要求比较高的病人不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与近年来政府力推的缓解“看病难”的主要手段之一“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的初衷相违背。也无力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
三、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普遍存在医疗设备不全,业务用房紧张,科室配备不齐,尤其是五官科、皮肤科、中医科在社区医院的力量非常薄弱,难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各方面的健康需求,这些都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双向转诊还没有真正实现
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没有实现紧密联系,真正地专业技术指导以及三级医院医生社区医院坐诊还没有形成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的预约会诊机制还没有形成。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流动。首先要对现有社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进行相关脱产的业务培训;其次要逐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建立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定期交流的长效机制;再次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社区医院工作。
二、 调整现行的各个单位自行培养住院医生培训模式。医学院学生毕业后由国家指定合格的大医院进行3-5年的规范培训再行分配。培训后可直接上岗。这样有助于缩小基层医院和大医院之间诊疗水平的差距。更好地完成基本医疗任务。
三、切实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理念。在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同时,要逐步建立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门诊医疗服务,通过全科医生对病人的筛选,让全科医生真正起到健康“守门员”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同时要加强大医院的医疗会诊功能、技术指导功能,为社区医院提供医疗技术保障。
四、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项目、基本医疗服务及预防保健所需要的基本设备,完善相关科室的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对预防保健的经费和公益性项目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