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林木化国土养护计划及碳汇补偿机制的建议
要真正做到防灾减灾,就需要科学规划,从灾害的源头上进行治理,因势利导,顺自然而为,切忌只在每次灾害发生后才匆忙开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善后工程。为此,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控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并实施以林木化为主要目标的国土养护计划
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特大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水利和林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上游的林木化,再好的水利工程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些水利设施很有可能同城市基础设施一样被洪水或泥石流冲垮。从这个角度讲,森林建设的意义相当于构建更大的水利设施,它不仅能通过海洋般的林木存蓄更多地表水,更能防止因泥石流所产生的堰塞湖以及瞬息而下的泥石流的灭顶侵袭,化水灾为水利。这个没有大坝、不见水面的水利建设,就是国家宏观规划下的西部林木化国土养护计划。
培育大面积林区对于改善环境可起到三方面作用:第一,林木根系交错发达,既有利于蕴涵大量地表水源,有效地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又能扎根石岩、稳固泥石,茂盛的植被还可为地表“遮风挡雨”,从而起到保护地面、抑制外力侵蚀以防风化的作用。第二,树木根系蓄养地表水,可有效调节旱涝,降低暴雨、洪水、泥石流的发生几率,改善整个西部地区的气候。第三,森林的固土作用还可大大改善诸多江河上游来水冲积的淤泥堆积、河床抬升现象。
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科学的植树造林规划,及时分解任务并具体落实到村、户,同时要确保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受灾地区,有必要进行一次地质险情普查并进行排除,及时栽种树木。栽种的树种可根据不同的土石稳固情况及风化程度选择不同生长周期的树种。
二、在国土养护计划实施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碳汇补偿机制
实施性偿机制后的现状,与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双赢”格局,对促进国家应及早建立统一的碳汇市场,以碳汇补偿机制的转移支付方法逐步替代以往由国家向西部贫困地区发放扶贫款、由东部沿海地区对口支援的传统做法,以达到东部发达地区高能耗排放消费与西部地区的植树造林的碳汇相平衡。该生态补偿机制既能够令西部地区人民意识到环境资源也可以创收,激发其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又可使西部地区借此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与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双赢”格局,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为保证碳汇补偿机制实施的准确性,可利用现代遥感技术,为检测森林蓄木量及制定相应的碳汇结算方法提供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