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对目前杭州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一点思考及建议

字体:
发布时间:2010-08-31 09:43:06
来源:admin
市委、市政府讨论审议的《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认为《意见》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很强,是指导今后我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市加快发展、形成各项事业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城市化进展的宣言书,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动员令,更是传递改革之风的和谐福音。

杭州在历经西湖和市区数次整治之后大大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质。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知名企业和成功人士到此安家立业,成为沿海区域举足轻重的城市之一。系列工程的上马,也使得杭州越来越能展示其天堂的魅力之城。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乡一体化的进展,科学统筹也越发显得重要。而杭州却也面临着新时期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如何破解“四农一村”成为未来决定杭州整体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县市的面积占据整个杭州的80%多,而GDP只占五分之一。城乡农民收入差距有两倍之多,城市呈现出东热西冷,东强西弱等不协调性现象。由此,对五县市着手有规划、有统筹、有步调的进行特别是“四农一村”的改造工程,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和平台的提升,也关乎到百姓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对当代杭州的要求和体现。

诚然,对五县市的开发不同于韩国60年代的新农村运动,也不是如发达国家单一的城市化进展,更不是简单的造几个卫星城、中心镇等就能一气呵成的。它需要力拔山兮盖如世的气势,更需要通盘全局的谋略进行系统统筹的运作,如此,方才是工程取得成功的第一步。结合当前城市化进展实际,对杭州城乡一体化工程做了以下思考及建议:

第一, 城乡一体化绝不是简单的造城。的确,不能单以圈地运动的方式来集中造城而后用赶集式进行城镇化建设。假使以大跨越、大跃进的步调进行操作的话,不但不能给百姓带来福祉,而且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场灾难。因此,在运作过程中要注重当地的特色,城市化不是流水线作业,也不是烙烙饼。它需要有种如履薄冰般的职业责任感,充分做好基层调研,切实结合地方实际走有不一样的路。如此避免大同,求异而不失彰显自身魅力,实在是为求得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第二, 坚持原有生态不进行简单复制,结合地方民情风俗进行特色建设。在新农村运动中,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因城镇发展而摈弃文化的传承,也不因现代而丧失儒雅,更不能因生活富足而导致精神空虚。要知道价值观和信仰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核心和支柱。个人觉得,发展经济可与当地资源以及文化特色遗产有机结合。综观杭州西部的县情,切实走生态强县、文化立县之路,努力发展区域绿色和特色经济,并切实增加产品附加值是关系到城镇转型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

第三, 坚持打造生态品牌,发展区块特色经济,以避免雷同发展。这一点可以学习民企比较发达县域的经验。诸如温州柳市还有嘉兴的桐乡等经济百强县就是根据其自身实际发展区块特色经济,避免雷同竞争所带来的被动局面,也是方便后续产业结构的调节。针对杭州西部的生态特色,做好山水文章很是必要。特别是诸如淳安就应当着力保护一汪千岛湖碧水,再思考如何利用和发展。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山水好坏成为了新焦点,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发展可持续。要牢固树立生态环保不亚于工业化所带来利润的意识,它不但是经济的一种变革,更是人类品质生活的一大创新。

第四, 微风始于青屏之末。面对城镇化发展合理布局分阶段逐步逐批进行拆村建居。认真落实土地流转制度,毕竟,土地是关系到“四农一村”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当先搞试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决不搞突袭。同时,在发展山村时要善于集合村民智慧,对未来规划要进行公布,积极拓展基层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建设中来,这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建设的实际的。诚然,做好相应配套设施也非常重要。积极建立相适应的医保和养老等制度体系,它是农民进城以后的保障。注重农民转型以后的就业、生产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补给等等都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并不是简单的造城入住就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考虑和深思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镇化的第一步,也是引导各项社会资源进驻的第一炮。然而,城镇化进程不是简单的造城,更不是赶集式搬迁,它是非常繁杂而又庞大细致的社会工程。如果说基础建设是硬件的话,那其他社会配套设施则是软件,软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真切希望,杭州城乡一体化能走出浙江特色,能树立起中国的典范,成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又一伟大成功实践。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