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建议
一、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市约75000个工业企业中,中小工业所占比例高达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量比重达75%,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产值占比达60%。同时,据市工商局的统计,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239509户,注册资金79.97亿元;共有中小企业77913户,注册资金1250 .7亿元。
2、中小企业涉及各种所有制和各行各业,是孕育和发展出大企业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据了解,涉及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在全市37个行业中形成了多品种的生产结构。在传统工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印刷、机械、食品饮料、建材及文教体育用品等行业中,中小企业占有主要地位。同时,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行业也正在崭露头角,发展步子明显加快。在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已有50多家,涉及环保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卫生、计算机软件、光电子等高新技术行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孕育和发展大企业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没有一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大企业的诞生和出现。杭州万向集团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杭州UT斯达康有限公司等超百亿的大企业,无一不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据悉,全市有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年销售收入3亿元及以下5000万元以上)440户,一旦这些企业进入稳定期和成熟期,必然会同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进而发展成为大企业大集团。
3、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是杭州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基础
在杭州工业经济的发展中,以“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为特征的区域块状经济特色鲜明。杭州目前有特色块状经济70多个,分布在萧山、余杭两区和5县(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如萧山的纺织化纤、汽车零部件、羽绒服装、钢结构、包装、花边和厨卫设备等;余杭的丝绸、布艺、服装、箱包和蜜饯等;富阳的通讯器材、造纸、羽毛球拍和工艺玩具等;桐庐的医疗器械、针织服装、制笔、箱包、石材制品、水晶制品、锁业和花炮等;建德的化工、五金工具、中低压电器、酒业、伞业和碳酸钙制品等;淳安的饮料、丝绸和水产品加工等。围绕特色块状经济的形成,已集聚起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以“特、小、精、专”和“抱团成堆”的分工协作促进了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在两级党委和政府的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将块状特色经济向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建设推进和提升,成为建设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
4、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杭州市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岗位较为充裕。特别是杭州传统产业多以轻、小、集、加为特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并且,中小企业的就业准入门槛低,求职者择业回旋余地大。到中小企业就业手续简便,不受身份、籍贯限制,对城镇下岗职工、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乃至外地求职者均一视同仁。同时,中小企业行业齐全,工种繁多,分布面广,有利于求职者对号入座,各显其能。据了解,全市乡镇企业年末就业人员达155.5万人,比上年净增岗位16.7万个,年末工资总额188.6万元,年人均工资为12129元,比上年提高597元。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已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的吸收器,为缓解社会就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1、内部困难
(1)企业规模有待扩大,资金制约比较普遍。以杭州市区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江干区为例,从笔者走访的情况来看,江干区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注册资本仅在数百万元,许多企业为亲朋好友联合开办,资本来源有限。同时,由于企业知名度、核心技术、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制约,以及民营企业对外来资本投入的警惕心态,使企业难以吸引到风投财力的青睐,企业自身发展缓慢。
(2)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中小型企业创业之初不是以规范契约形式出现,而是多带有家族色彩,家族经营是主要组织形式。多数企业是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出资者和管理者没有分离,导致业主集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管理权于一身,决策时缺乏必要的制约和民主,在没有科学论证的基础情况下,盲目决策、盲目发展的现象比较多。同时,企业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排斥外来人员进入经营、管理层的现象比较普遍,使中小企业难以吸收到有用人才,发展受到制约。
(3)产权结构不清晰,迈向现代化企业的步履沉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靠业主投资积累或者是通过亲情、友情关系借贷而来,产权主体带有深厚的血缘、亲缘色彩,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核心,即产权明晰,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可流动性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2、外部困难
(1)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优化。公平、充分、有序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但是中小型企业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贡献有限,大部分的行政资源、区域资源被用于保障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人为的扰乱了市场竞争的有序和公平,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2)政府扶持机制有待完善。在扶持政策方面,虽然江干区已基本建立起政策扶持体系,但在税收优惠、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政策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在评价机制方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没有第三方权威单位参与,对于成长型企业认定、帮扶存在薄弱环节。在政府引导资金方面,江干区虽然每年安排1000万元引导基金专门帮助成长型中小企业,但政府帮扶资金的进入、流出没有细化规定,不利企业健康成长。
(3)企业融资渠道有待畅通。成长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困扰。一是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银行存在对中小型企业“惜贷”的问题。在银行看来,中小型企业借款数额小,相对成本较高,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不确定因素,使银行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二是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进入的门槛较高,客观上制约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好业绩且有发展前景的高成长型企业,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扶持成长型中小型企业的建议
1、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重点培育和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把成长型中小企业(即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且连续4年进入国家统计目录,经过运用“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方法”即GEP评估法所确定的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的重点扶持对象。一是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向银行推荐重点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引导全市信用担保机构,优先为列入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为有条件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境外上市的融资服务。二是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财政扶持和奖励计划。对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改项目,按实际完成投资额分段累计资助。同时,每年评选出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各10家,市政府给予公布和奖励。三是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经营素质培训计划。有计划地组织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国际业务、市场拓展、企业管理、技工培训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中小企业主要经营者、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业务素质。同时,还积极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指导。
2、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要引导中小企业立足和坚持“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特”的发展方向,运用综合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促进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区域集群。要引导集群体企业依据产业链分工以及长期建立的信用基础,实现企业对资源的共享和专业化分工,趋利避害,加快转型。鼓励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配套协作,促进中小企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要协调发挥好集群发展和结构调整相互促进的作用,以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依托工业功能区的提升,稳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机制的研究。一要积极引导集群创新活动,引导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构筑本土企业集群体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联系,全面提高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二要积极支持创新活动的开展,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三要支持产业基础技术的开发研究,如产品标准、测试等;四要扶持区域特色产业技术中心的成长和培育区域共性产品品牌;五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六要提供科技服务的制度供给,促进科技要素流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
4、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核心,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坚持杭州市已出台文件的政策导向和扶持方向,继续实施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和奖励暂行办法和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代偿损失补偿暂行办法,突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贷和担保同步支持。在对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和奖励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分级担保体系,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机制,按照各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贡献度,调整对担保机构的奖励倾向,激励担保机构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踊跃投入信用担保行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这块蛋糕。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企业信用建设。通过企业信用建设,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信用透明度和知名度,改变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关系,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事前信用评价,优先获得贷款支持。同时,要严厉制裁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增强企业偿债能力,以保证银行信用,开拓多渠道的贷款途径。
5、构筑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在发挥政府管理作用的同时,强化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逐步建立五大服务体系,即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服务体系、技术开发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金融财务服务体系和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一要制定中小企业培训计划,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师制度,开展中小企业创业培训、中小企业经营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和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政府有序组织中小企业开展企业信用管理、风险控制、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有计划地鼓励和选送一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和到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二要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原则,积极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或组织,完善市中小企业信息网,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和协助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倡导行业经营守则,自发调节,规范行业内部矛盾。引导会员企业自觉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恪守商业道德,共同维护行业信誉和整体形象。三要按市政府要求,有序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会展或国外重点产品展示、展销等经贸活动,促进中小企业拓展市场,提升能级。四要探索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6、努力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要改变中小企业在企业界的弱势地位,各级政府就必须把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放在与大企业、大集团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一是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宣传与贯彻。二是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保障体系。清理和修正现有政策中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条款和规定,进一步开放市场,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在产业准入、项目投资、银行贷款、人才引进、市场开发、税费管理以及资源配套等方面,建立健全公平统一的政策体系,体现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图,维护公平竞争,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三要加大力度规范行政行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坚决查处严重影响中小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要严格依法行政,保证政府行政的合法性、规范性、程序性,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同时也要保护守信企业,打击非法经营,引导中小企业诚实经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