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中河立交桥交通运行环境的建议
一、中河立交桥对中河、上塘高架的交通影响分析
1、中河立交桥对南北通行的重要影响
中河立交轿是一个苜蓿叶型全互通的城市立交桥,与文晖路、环城北路、体育场路直接进行交通转换。功能强,指标低、用地面积小、桥面利用率低、需求过多是中河立交桥的特点。从实际机动车通行情况看,从庆春路到文晖路段的交通压力最大,过了这一路段,交通压力有较大改善,交通运行变得较好。所以,中河立交的交通运行是影响中河、上塘高架南北交通的主要节点,它如同一个道路的交叉口梗塞在上面。
2、中河立交桥的机动车交通运行分析
2-1.整个立交桥缺少直行车辆快速通过的一个单独桥面,使直行交通受匝道上下的机动车干扰严重。
2-2.中河立交桥与文晖路上下匝道的交通分析。从文晖路上下的匝道车辆通行,由于受文晖路直行车辆、机动车上下匝道的影响,使得中河高架下匝道的机动车,从南向西的转向交通受阻,倒灌到高架桥面,从而影响高架的直行交通,拥堵在中河立交桥上。
2-3.中河立交桥与环城北路东侧匝道的交通分析。
2-4.中河立交桥与环城北路西侧匝道的交通分析。
2-5.体育场路上下匝道的交通分析
3、中河立交桥非机动车的交通运行分析
3-1.非机动车过运河、环城北路及东西向非机动车过高架,采用的是通过在中河立交桥下圆盘六向转化的结构形式。实际非机动车量较大,但桥面饱和度较小,使用率不高。
3-2.非机动车道的现状尺寸。
3-3.非机动车道需求分析。从现有的非机动车过运河及环城北路的状况看,若保留西侧坡道,拆除东侧坡道,可以满足非机动车的通行要求。
二、改善中河立交桥交通运行环境采取的建议
1、新建文晖路与上塘路交叉口隧道
建文晖路直行地下隧道,使文晖路直行车辆快速通过上塘路口,使从高架下地的南向西的车辆减少灯次的时间,缓解车辆倒灌的状态。同时能改善东向西的车辆运行状况,为铁路东站建成后的出行创造良好的外部交通条件。
2、拼宽中河高架,移动中间隔离带
从庆春路上匝道到体育场路北的高架右展宽起始点止,拼宽中河高架东侧,增加一个车道,使该段高架由2车道改为3车道,以减少庆春路匝道上来的车辆对主线交通的影响。同时,在高架体育场路南到高架凤起路南的中间硬隔离带,往东移一个车道,使北向南的车道数有2车道变成3车道。拼宽段长度为
3、改建中河立交桥下面的非机动车过运河、过环城北路的通道
为了新建从体育场路到朝晖路跨环城北路及运河的桥梁,需要废除东侧非机动车道位置。
3-1.过运河从目前的2个通道,变成保留西则的一个通道,取消
东侧非机动车道。目前西侧非机动车道宽
3-2.到体育长路坡道,也保留西则非机动车通道,废除或重建东侧非机动车坡道,可以通过拼宽的方式来实现非机动车的双向通行。同时对杭报大楼前面的路段、天水路、长运路区域的地面交通进行渠化。
4、新建从体育场路到朝晖路过运河桥梁
通过废除非机动车道东侧通道的空间及位置,新建标准段
5、中河立交桥面车道宽度重新划分
由于中河立交的车辆通行速度基本为高峰期通行速度最高为
6、机动车上立交匝道采用灯控
6-1.机动车上高架与桥面利用率分析。环城北路东向北上高架的机动车、环城北路西往南的机动车上立交对主线交通影响较大,但车流量不大。目前实际情况是现有中河立交东侧高架的东面车道、西面高架的西侧车道没有有效地进行利用,行车密度很小。从通行要求与安全两方面考虑性价比很低。
6-2.灯控措施。可以采用东侧高架最东边的一个车道与环城北路东向北上立交匝道的车辆、环城北路西向北上立交匝道的车辆进行联动灯控,而非连续的进入主线。同样西侧的上立交的匝道也采用同样的措施,或临时关闭通行。这样可以将现有中河立交东侧高架的东面车道、西面高架的西侧车道进行有效地进行利用。增加桥面车辆通行车道数,加快直线车辆的通行,提高通车率。
6-3.搬迁交通岗亭。现有东侧交通执勤岗亭占用东侧高架一个车道,在现有立交外侧适当的位置新建交通执勤岗,使现有东侧车道得以还给机动车通行。
中河立交桥所承受的交通压力已经远远超过它的设计能力。鉴于整个高架目前的交通状况,我们不能改变其原有运行的内部体系,我们只有对其周边的交通运行环境及局部进行优化和提高,否则高架交通将会瘫痪。我在这里仅仅是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与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和领导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