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警惕新农村建设中的千村一面现象

字体:
发布时间:2010-09-28 19:55:59
来源:admin
笔者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不少新农村,发现不论南方与北方、不分中部与西部普遍存在着新农村建设中村村类似、镇镇雷同的感觉,当年具有特色的那些池塘被填平、丘陵被整理、溪流被驳岸。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很对,然而,这些标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被简单化了、理解偏了——新农村等于公园+马路+房子,在这种理念指引下,不少农村丧失了特色,搞的是千村一面,一个农村一个样、南北一个样、中国一个样,丧失了当地的地区记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俗等,这种现象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高度警惕并坚决整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有三个误区:

一、新农村建设等于向城市看齐

不少已经建设的、正在建设中以及规划中的新农村,功能齐全、整齐划一,仿佛是小城市缩影,不少指挥者、规划者盲目迷恋城市的繁华,把新农村当成城市来规划与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的特色,事事向城市看齐、城市有的他们也想有,忽视了城市与农村的根本区别与功能定位;

二、新农村建设等于整齐划一(类似于军营)

不少建成的、在建或者规划的,听其介绍、看其蓝图,大马路、居民楼等整齐划一,类似于军营,仿佛是到了同一个地方,忽视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建筑、环境差异,丧失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农村的差异与不同,使原本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新农村搞的面目可憎、单调乏味;

三、新农村建设等于公园+马路+洋房

不少新农村现在基本等同于公园、马路与洋房的组合物,有特色的山丘被推平、有韵味的原生态自然的乡间小道被改造成水泥或沥青路面;洋房都是一个朝向、一种风格;原来具有浓郁的农家特色的小院落被推倒、溪流两边的欣欣向荣的杂草被清理、一些看上去所谓不那么美观的树木、灌木、野草野花被拔除或清理,到处是人工草坪加绿化树种单调乏味的景观;溪流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两边是整齐的驳岸,连不少生命力顽强的水生小动物泥鳅、黄鳝、螺丝等都无法生存,一些昆虫红蜻蜓、萤火虫等大为减少,原生态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怎么避免这些新农村建设中的同质化趋势、保留乡村特有的人文风俗与自然景观呢?

一是科学规划

首先是规划理念的优化完善,要认识到那些原生态的生态系统包括溪流、树种、野花野草也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难得的风景这样一种观念,不要单纯地认为只有整齐划一、只有改建改造的人工风景才是风景的错误观念;在规划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借鉴国外自然生态的规划理念,规划应与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结合;在某些生态多样、植被丰富的区域甚至可以适当留白,保持一些原生态的韵味、延续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坚持本土化、自然化、生态化

规划还应充分尊重古人“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理念,应立足当地、坚持地方特色、传承地方传统,充分体现南方与北方、不同城市的不同;甚至一个村与另一个村的区别;通过坚持本土化、自然化、生态化,才能保留历史文脉、延续地区记忆;

三是适度留白、坚持原生态也是景观的理念

现在不少人还保留着景观就是人工景观的错误观念、忽视了自然景观的魅力与活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一些原生态的池塘驳岸、原生态的树丛草花系统清除,千篇一律,水是臭水、甚至连鱼都没法生存;破坏了生态的多样化与本土化;环境绿化是千篇一律的草坪加树,品种单一、单调乏味。值得庆幸的是,有些省份、城市也认真到了千村一面的负面效应,开始重视保留区域、人文、地理特色,例如贵州就强调,“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体现农家特色、地方风貌和民族风情,不能搞成‘千村一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在最近几十年的开发中,城市基本已被同质化了、原生态的环境大多破坏殆尽,只有在不少农村尚保留着原生态的面貌、独特的风俗、迷人的人文,成了捍卫生态多样性的最后一个处女地,如果连农村都被完全人工化了、同质化了,难道我们小时一些常见的小动物、小昆虫、野花野草只能在今后的百科全书中才能见到么?我们的环境堪忧、生态堪忧。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