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杭台两地交流合作,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国务院近期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把“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列为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主要内容之一,标志着我市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对杭州文创产业强劲发展态势和较大发展潜力的肯定,又是对杭州领跑全国文创产业发展的期望,是我市文创产业发展的新的重大机遇。
但是,杭州要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并且能够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强化这个中心的地位,并不是有了规划定位就能实现的,国内兄弟省市对文创产业重视程度之高、发展速度之快,不容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定位,尽管在长三角规划中并没有明确包括文创产业,但是这些城市包括成都、武汉、青岛等与我们相近城市的文创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我市文创产业的发展将继续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
因此,我市一定要制定好“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我们的建议是,进一步加强杭州和台湾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合作,并把它作为十二五期间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重要内容,借鉴台湾发展文创产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挖掘自身历史和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我市文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基本要求
1、产业门类较为齐全
文创产业要具有原创性和文化内涵,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或产业化潜力巨大,还要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对应。作为全国文创产业中心,虽不一定要具备文创产业的所有门类,但一定要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2、产业拥有全国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平台、大项目
文创产业平台、项目能够较好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能够较好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全国文创产业中心,应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3、产业对全国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能够为全国示范,较好掌握行业标准制定权和行业发展方向;文化创意理念和产品辐射全国或国内重要区域,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生产要素大量集聚,拥有行业代表人物和领军人才。
4、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完善
政府能够为文创企业和人才提供稳定、透明、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能够为企业的良性竞争提供稳定的法制保障及良好服务。
5、产业的品牌响亮
形成如好莱坞等地域品牌,如迪斯尼等企业品牌,如阿童木等形象品牌,最终使文创产业占城市GDP较大比重,成为城市支柱产业之一,使城市与文创产业密不可分、相互增色。
二、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产业发展的氛围和土壤仍需大力培植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市文创企业的生产与杭州悠久历史文化及山水资源的关联度还需要进一步密切,创意与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我市发展文创产业的氛围和土壤仍需大力培植,群众文化事业仍需大繁荣、大发展,大众对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戏剧的兴趣,以及对文创产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需求仍需培养。
2、产业发展不够平衡
核心发展层与外围层发展状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八大重点行业发展也不平衡,从规模上来看,动漫游戏业、信息服务业和设计服务业领先,教育培训业和现代传媒业有待进一步突破,艺术品业、文化会展业和文化旅游业需要跟进。重点和优势行业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3、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我市文创产业加工类人员较多,中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意人才及营销、策划等专业人才缺乏。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高端人才进入杭州的意愿不强,人才培养速度不快。
4、大企业、大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进驻我市文创产业园区的企业缺少诸如华策影视、中南卡通等业内大企业,有“低、小、散”状况;文创企业在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与完善方面仍存在不足,大多数企业只专注于其中一个领域,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显,园区间同质发展情况比较明显。
5、“创意杭州”的整体城市品牌还未打响
虽然我市文化创意行业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打造取得一定成效,但“杭州”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知名度还需提高,我市文创产业对全国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还需增强,“创意杭州”的城市形象还需进一步树立,国际声誉还不够响亮。
三、在“十二五”时期加强杭台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1、台湾有文创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
台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文创产业,其发展定位为“全球华文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世界上已处于较为先进之列。特别是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先进,如发动社区进行文化设施基础调查,厘清社区文化历史脉络及现状,据此设计整体发展规划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使文化创意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台湾文创产业由此获得了广阔的生长空间,形成了自下而上、民间主导的文创产业发展主脉,“创意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氛围浓厚。
2、台湾有文创产业发展的人才优势
台湾文创产业人才荟萃、名家辈出。尤其是高端创意人才和创意营销策划推广人才众多,不乏行业灵魂人物和领军人才,如漫画家朱德庸,“法蓝瓷”创立者陈立恒等。这些都使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的原创优势和品牌优势非常明显。另外,台湾文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非常成功,培养新生代文化创意人才的能力很强。
3、台湾有文创产业发展的产业优势
台湾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创产业体系,其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分为文化艺术核心产业、设计产业、创意支持与周边创意产业等三大类,还可细分为“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数位休闲娱乐产业”等十三种产业。台湾目前拥有了一批很有实力和影响的大企业、大平台。例如诚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台湾文创产业成功的典型范例,它从最初的一家人文艺术书店,逐步发展成为集书店、商场、画廊、讲座、展览、表演、餐厅、旅游、不动产于一体的集团公司,成为台湾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旅游景点,仅在台湾地区就开出了50余家分店和4家音乐馆,是游客到台湾非常向往的一个地方,造就了台湾文化界的“诚品现象”。
还有,我们去过台湾的同志都有一点共同的感受,就是对台湾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创意印象深刻,它往往能围绕景点的主题,设计出明信片、扑克、笔记本、文具、T恤等各式各样的纪念品。例如,台湾电影《海角七号》热映之后,在电影拍摄地台湾最南端垦丁的旅游纪念品门店里,随意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明信片、服饰、零食和酒品等等,非常畅销。
4、台湾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今年7月,“新暗恋桃花源”、杭州爱乐交响乐团在台湾演出获得的热烈反响,体现了岛内民众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另外,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演绎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就将传统的布袋戏与现代动画相结合,使布袋戏这一濒危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了生机;再如,“法蓝瓷”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瓷器造型艺术相结合,使古典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风靡海内外。
5、台湾文创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
台湾近年来文创产业采取积极的“走出去”战略,强力开拓国际市场,成果丰硕。从2007年到2009年,台湾多次参与或组织“两岸文博”、“台湾文创”、“创意大赛”等跨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创产业交流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四、在“十二五”时期加强杭台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的可行性
1、《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规划》出台后,国务院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这表明今后国家将会有更多资源和专门性政策支持,鼓励支持杭州文创产业的发展,为我市进行工作机制和政策改革试点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规划得好,完全可以引导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聚集杭州,促进杭台文创产业合作的实现。
2、ECFA的签订将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两岸合作的重点领域
今年6月两岸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在协议列出的服务贸易早收清单中,大陆对台湾11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台湾对大陆9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相对于其他种类是最平衡的。据专家分析,未来两岸服务业合作将会是一个新的重点领域。这对我市而言,是继“大三通”之后又一次机遇,为我们加强杭台现代服务业的合作、特别是文创产业的合作、打造“长三角南翼的现代服务中心”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3、两地文创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杭州是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台湾是文创产业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杭台文创产业合作注定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杭州的秀美山水、园林、民俗传说以及茶文化、丝绸文化、南宋文化等,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另外,杭州文创产业十大园区建设、日趋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较强的市场辐射功能,均为台湾文创企业和人才来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4、两地文创产业交流合作有良好的基础
杭台两地文创产业交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日趋丰富,成效显著。黄坤明书记
五、我们的建议
1、把进一步加强杭台两地交流合作作为我市“十二五”期间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重要内容
要高度重视杭台两地文创产业交流合作的意义,把“加强杭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纳入我市“十二五”文创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两地合作的主要形式及内容,尤其要确定好合作的重点产业门类、重大项目、重要龙头企业以及我市急需的人才类型。并借长三角规划的东风,加大实施的力度,尽速确立杭州作为两岸文创产业交流合作主要城市的地位。
2、着力丰富两地文创产业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把土壤培育、理念交流作为合作的重要内容。借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的经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推广社区牵手名人名馆共创基层品牌的做法、把社区文化创意活动与推进“美化家园”工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具有杭州特色的社区文化创意活动,努力增强创意与生活的联系。还可以利用“杭台邻里节”等平台,加强两地社区交流;定期举办专门的如论坛、博览会、创意大赛等两地文创产业交流活动,增强产业发展理念的交流与碰撞;“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积极参与台湾有关方面主办的“两岸文博”、“台湾文创”等跨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创产业交流活动,扩大杭州的国际影响,提升产业吸引力。
3、加大对台湾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力度
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台湾文化创意人才列入我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对于领军性人才,可邀请担任我市“大学生创意大赛”、“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风云人物评选”、“先进文化创意企业评选”等赛事和活动的评委,在“创意力量大讲堂”举办专题讲座等,使他们更加了解杭州,增强杭州的吸引力;对于创意人才,可依托我市现有十大文创产业园区,有意识地引导台湾企业和人才向一个或几个园区集聚,或成立台湾文创产业园区,吸引台湾文创人才和企业来杭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美院的艺术吸引力,积极吸引台湾青年学生来杭学习,不管这些学生毕业后留杭与否,客观上都会有助于加强两地文创产业的交流。
4、加快引进台湾文创大企业
积极引进诚品书店,学习其在有效整合资源、全面开发市场、宣传推广品牌、打造产业链等诸多方面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动力;还要着力引进我市规划重点发展、且带动作用明显的台湾文创龙头企业。比如,“法蓝瓷”、霹雳国际;再比如,郭台铭之子郭守正投资的山水国际娱乐,其欧美国家制片方法和与其它时尚产业结盟的运作模式,独树一帜;还有,在台湾规模和影响均较卓越的大型新闻媒体集团旺旺中时等。上述几家龙头企业,近期均来杭考察,有的还组织众多关联企业一同前来。我们建议,对于这些龙头企业的引进,要抓紧进行个案分析,可采取一事一策的办法,尽快引入。他们入驻杭州一定会吸引众多的台湾中小文创企业纷至沓来。
5、积极打造两地文创产业交流合作大平台
引入台湾优秀设计团队和企业共同打造“全球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意中心”等文创产业平台,围绕西湖、西溪、雷锋塔、河坊街、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等题材,做足纪念品和时尚礼品设计文章,使其成为宣传杭州、宣传西湖的重要载体,打响杭州创意设计品牌。我们建议,蒋介石的曾孙蒋友柏创立的“橙果设计”可以作为我市的一个重点选择。
6、共同建设两地文创产业交流合作大市场
我市文创产业的发展应该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大目标结合的更紧密。可以多举办类似“两岸名家艺术衍生品演展”这样的活动,让市民切实感受文化创意能够提升生活品质,逐步培育我市文创产品的消费群体,开发消费潜力;积极支持台湾文创界在中山北路设立台湾文化创意街区的计划。我们自身也应将散落在街巷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极转化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旅游产品或礼品来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的目光;还可以共同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地和集散地建设模式,建立固定的文创产品购销平台,逐步打造全国文创产品集散中心。
7、把文创产业作为我市“东引台资”的主战场
在“东引台资”的问题上,杭州市甚至是浙江省都十分需要一个主战场。在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 ECFA的签署,给了我们继“大三通”之后又一次密切杭台合作的难得机遇。为此我们建议,以加强现代服务业合作为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杭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全力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今后把杭州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华文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在“十二五”期间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