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尽快建立仲裁学术真伪的权威机构
目前,学术界受功利化的“驱使”,浮躁之风弥漫,加之学界道德自律的不够,无形之中助长了学术界的造假之风。加之所谓的“学术道德委员会”的不作为,导致“方舟子”们在过去十年的学术打假过程中一直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未能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但是,学术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态度,肖传国与方舟子涉及的争论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来解决,也不能依靠所谓的新闻监督,因为客观上很难保证学术打假不会掺杂个人恩怨,也很难要求新闻记者具备专业科学素养。学术争论要通过学术的手段解决,而不能搞舆论审判,更不能搞人身攻击。评价学术成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对学者的成果提出批评意见,但是,批评者必须拿出具体的证据材料,怀疑不能成为否定学术成果的理由。
解决当前存在的学术混乱,应尽快建立鉴定学术真伪的专业性仲裁机构,并不断完善学术道德自律,以公开的学术听证会代替各种形式的打假活动,鼓励学者将所有的学术成果通过互联网络展示出来,接受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科学同行的质疑与讨论。为此,我们建议:
一、此学术鉴定仲裁机构必须保持独立性和非行政化,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因为政府权力的不当介入,可能导致中国的学术界丧失了应有的风骨和自治能力。
二、仲裁机构不能等同于高等院校的学术道德委员会,但可以和这些高校的学术权威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贡献的院校可以作为“匿名”评审的参与者。
三、仲裁机构的仲裁人员需由国内德高望重、致力于弘扬良好学术道德、热心于学术管理与建设的在岗或退休知名学者、专家组成,且必须是在本领域获得过杰出成就。同时要整合原有的学术仲裁机构,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政府应当尽快调整两院院士的评审规则,防止权力机关介入到科学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界的道德意识,才能逐渐改变中国科学界的混乱现象,促进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