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杭州高新开发区,跻身国家一流开发区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区、浙江实施“双创”战略引领区、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区,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行列,正成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目标。
一、建设全国一流高新区的迫切性
(一)区域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今年5月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分别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领头羊和门户的作用。浙江省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外资企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没有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既不利于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也与我省的作用和地位不相称。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将北京、上海、苏州、深圳、西安、武汉等6个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做出重大贡献。高新区的定位决定国家的产业导向和扶持力度,努力使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梯队,将对我省产业升级、创新创业、引领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和带动示范作用。
(三)吸引高端人才的需要
高层次人才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一流的人才总是流向具有一流创业环境的开发区和一流的高新企业。建设全国一流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能为一流的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否则无法吸引一流的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甚至已有的人才也可能外流。
(四)产业集聚的需要
我省是一个经济大省,更是一个市场大省,但还不是高端产业的大省。高新技术企业基于各自核心竞争优势 , 为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 ,扩大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 , 增强彼此的市场竞争地位,往往会形成高新产业群,如美国硅谷的软件业。我省由于高科技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不够突出,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对高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如果不能在短期内集中力量有所突破,就会在“十二五”期间错失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二、杭州高新区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瓶颈
(一)高新区现有发展优势
杭州高新区从1990年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无论从区位优势、产业集聚、人才数量还是管理模式在全国各类高新区都有一定的优势。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家、省级72家,全国百强软件企业10家,上市企业25家。高新区单位面积创造国民生产总值4.356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值的12.2倍、全省的16.3倍和全国的106.2倍。
1、产业优势显著。高新产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软件、信息服务、通讯设备制造、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物联网等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10亿元、利润115亿元,有世界500强企业27家,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46家,涌现出阿里巴巴、网易、边锋网络、中南卡通等全国行业性龙头企业。
2、人才资源雄厚。依靠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美的人文环境,同时借助浙江人杰地灵,并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75899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9.8%。2010年引进国家级千人计划人才12人(全省68人、全市17人),新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全省13人、全市3人)。2010年,高新区研发投入49.5亿元,占全市研发总经费的30.3%。
3、地理优势明显。杭州高新区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块,座拥钱塘江、白马湖,背靠冠山、狮子山、美女山、城皇山,风景秀丽。同时,高新区离杭州老城区、杭州萧山机场最近,东西南北,交通四通八达。高新区既远离城市的喧哗,又享有城市的综合配套,是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理想场所。
(二)高新区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
2010年,科技部对全国54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55个单位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杭州高新区依靠丰沛的人才资源、良好的人居环境、较全的服务体系,不断促进创新要素聚集与融合,在创新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成果孵化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是,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有待加强。杭州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第七名,其中四个单项排名为: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第六名,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第七名,国际化与参与全球竞争能力第五名,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七名。综合评价意见,相比全国其他高新区,杭州高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为:
1、区域面积制约。高新区(滨江)面积84.4平方公里,除去钱塘江流域9.6平方公里,实际面积仅为74.8平方公里。随着高新区二十年的发展,可用产业用地已十分有限,2010年底仅余1000余亩。与此同时,全国各高新区纷纷拓展发展空间,苏州高新区从6.8平方公里增至258平方公里、武汉东湖高新区从80平方公里增至518平方公里、西安高新区从35平方公里增至155平方公里,杭州高新区的区域面积与全国前六大高新区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土地资源要素已成为制约杭州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及规模经济能力的主要瓶颈。
2、管理体制机制制约。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高新、滨江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既按开发区模式运作,又行使地方政府职能,这对提升高新区产业发展空间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相比西安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武汉高新区等全国一流高新区,杭州高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高新区在全市的地位不明显,重点尚不突出;二是集全省、全市之力区进行统筹研究规划还不够;三是省、市对高新区的政策倾斜不明显,缺乏特殊政策支持。
三、建设全国一流高新区的几点建议
现在我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三家,除杭州国家高新区起步较早外,宁波国家高新区、绍兴国家高新区分别在2007年、2010年由国家批准。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宁波、绍兴高新区无论从产业规模数量、高新技术含量还是在全国的知名度都不能与杭州高新区相提并论,而临安青山湖科技园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规划刚刚初步确定,发展还未起步。现阶段,我省迫切需要适应国家《十二五》发展战略,强化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发挥杭州高新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引区的作用。
(一)扩大地域空间
当前,高新区土地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矛盾非常突出,制约了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严重影响了高新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经济规模。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经验,针对高新企业发展对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的特殊要求,扩大高新区地域空间已刻不容缓。省、市政府应尽早开展专项研究,加快区域调整,把滨江周边地理环境优美、人文素质较高的区域划入高新区,增强高新区的发展后劲。
(二)加大政策扶持
要强化杭州高新区的作用和地位,聚焦滨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发展。一是要提升机构。高新区的主要领导可参照西安、武汉等地的模式,进入杭州市领导班子,便于较好地统筹协调市级各部门和相关区域的工作。要强化工作机构,健全和发挥省、市高新区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对高新区的发展进行部署和研究,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事特办,协调解决。二是要集中优势。要对高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倾斜,在布局、产业及项目方面集中资源、优化服务,举全省、全市之力,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培育“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研发”的特色,促进杭州高新区加速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行列,真正在全省、全市发挥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