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政协界别构成、加强界别组织化的建议
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不发达,人员流动少,大家都是“单位人”,在大而统的机制下,利益诉求不显著;同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人们没有权力自由择业,职业“终身制”,社会结构简单而稳定,人民政协的界别几十年“一贯制”,也是社会形态的反映。
新时期、新阶段,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阶层的博弈越来越广泛,参加人民政协的主体理当扩充与调整,其界别设置也应“与时俱进”。纵观目前的设置,一是界别涵盖不全,如社会中介组织、法律界别、回国创业者界别等,在政协没有“组织化”的参政议政渠道;二是重复较多,如同时存在的共青团界和青联界、科协和科技界等,组成人员、利益诉求相互重复,缺失了界别的代表性;三是部分界别的内部结构在发生变化,如传统工会界别的构成,已经分化为国企工人、私企工人、外企工人、外来务工者等等,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同,代表群体不同,应该及时调整或分设。
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合并一些交叉重叠、性质相近的界别,如科协界和科技界;将现有的经济界分拆为国有经济界和非国有经济界;将农业界改为农业和农业劳动者界,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设司法界别、社会中介组织界别、外来工者界别等。
二是把好委员的“入口关”,政协委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精英群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具备比较超脱的地位。它代表广泛,联系基层,在集纳民意上具有“广”的特点,能够反映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它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在参政议政上具有“深”的特点,委员的履行职责要真正具有“政策性”建言献策的价值;位置超脱,善进诤言,在建言立论上具有“真”的特点,真正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政协委员的形成因素,就要有“广、深、真”的特点。因此,要把好委员入口关,为界别的利益诉求代言、呐喊。
三是提高界别的组织化程度。目前,除各民主党派外,大多数界别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和共同开展活动的途径,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未能形成整体合力,开展活动少,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能很好地代表和反映界别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因此,调整界别组成,凝聚界别力量,提高界别组织化程度,是体现政协界别特色、发挥界别作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