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引发的几点思考
目前横亘在中国面前的难题确实不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外汇资产面临缩水。美债评级下降,美债估值下降,首先给中国带来的是外汇资产的缩水。美元在全球储备中所占份额为60.7%,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海外持有国,截至今年5月持有1.16万亿,且中国外汇储备中约有2/3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债权国,中国美元资产的估值将有所下跌。评级的下调使中国外汇实际购买力大幅下降。
2、出口贸易受到影响。美国经济回升乏力,未来几年中国进出口企业可能面临外需持续疲软、汇率升值、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不利环境。此外,造成美债危机的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美国从政府到企业以至家庭的债务包袱过重,要改变这一情况,美国势必削减各项开支。为保护本国经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或将有所抬头,通过增加税收、贸易壁垒等手段对中国出口进行干预,对中国出口企业进行打压,出口贸易势必会受到影响。
3、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美债危机会进一步加剧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因为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后,美联储很可能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国债以稳定长期利率,美债危机引发的“新印钞运动”将导致美元继续贬值,进而推动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进口大量原材料的我国来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增加。
这都需要我们审慎考量,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建议:
1、积极主张债权人权力,保证资产安全。作为美国最大的债券持有国,我国应要求美国发行如新加坡一样的随通胀增长收益率增长的债券,以锁定人民币升值与美元贬值风险。同时,要求美国刺激实体经济增长,财政削减开支。当其没有足够资金发展实体经济时,应敞开大门,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而不是再购买国债。
2、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推进汇率制度改革。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直接松动了美元的信用。针对美债危机、日债危机和欧元疲软,不少国家也表达了 “美元走下坡路,相应而言美国的大债主中国显得更强大了,这将有助于人民币扩大全球影响力,走向国际化。”国际上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将更加看好,更多的外国投资将进入中国,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这些因素正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外我国还应该寻找新货币挂钩支持点,改变与美元单一挂钩的局面。
3、丰富对外投资品种,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目前我国有60%—70%的对外贸易是用美元结算的,并且用美元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的连锁反应。应增加购入其它资产,丰富储备资产构成品种,比如声望较高企业、金融机构的股票和高等级债券,小部分对冲基金和投资公司股权及大宗商品期货合约,尽早改变对美元及美国的依赖,最大限度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造成的负面影响。
4、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改变过分依赖出口。中国长期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存在突出的保值增值问题等。据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314.8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2月以来的新高。但随着美债信用评级下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为应对当前危机而可能提前释放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长期将持续贬值,美元资产将严重“缩水”。在当前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应该着力提高国内居民购买力,关注内需市场的发展。要改变中国长期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注重扩大内需;以制造业为核心,实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将相关外围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5、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开辟出口新市场。美债信用降级肯定会对美国国民的购买力造成极大的影响,美国的进口能力势必会减弱,这样一来,势必会对国内做美国市场的厂家带来冲击,订单减少甚至工厂倒闭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所以对于做外贸的企业,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辟新的出口市场,诸如东亚、中亚、中东等,以减少美国市场萎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6、加大民生保障投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议加大民生投入,改善社会环境,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减小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经济损失,切实提高居民的实际可支配货币能力。通过加强社会服务,把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改善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凝聚起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最深厚的力量,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具有创新能力的强国奠定基础,把危机变成中国崛起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