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创新虚拟社会管理让百姓由“上访”变为“上网”
目前,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传播各种思潮、表达利益诉求的主要平台,成为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阵地。事实表明,某个突发事件刚在网上一出现,即可引起社会舆论关注甚至炒作,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民众“围观”的公共话题。受到利益驱使和网络管理的滞后,网络诈骗和青少年涉“网”犯罪日渐增多。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青少年随时会从微博、论坛等网络栏目,发表自己的社会政治态度,如对这些社会舆情信息不及时细致地搜集、整理、分析、监测,一旦受到错误舆论的引导,将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互联网对社会稳定带来的新挑战,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建议:创新虚拟社会管理,让百姓“上访”变为“上网”。
一、加强政府对网络监管在立法、行政手段、技术控制等方面的力度,坚持依法、自律、包容的原则,建立有效的虚拟社会管理机制,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兴网之利、除网之弊,坚持管理与引导并重,提高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二、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平等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强的接受批评、监督的承受力,构建文明和活力有序的虚拟社会,让百姓在虚拟社会享受其真实的幸福生活。
三、推行网络、手机实名制,落实网站备案制,严格执行网吧实名上网,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监管。
四、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呼声的新方式,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一支专职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不断提高通过网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网络发言人工作机制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导快速发应机制,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或信息失实使事态扩大。牢牢把握宣传舆论主动权。
六、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热点突发事件,要严格执行网络发言人在网帖首发36小时予以答复的规定。以进一步创新虚拟社会管理,让百姓由“上访”变为“上网”,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在基层萌芽状态,构建社会和谐,为国家的文明进步、繁荣昌盛和公平民主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