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无证餐饮整规工作的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剧增,人们对餐饮服务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客观上为无证餐饮的长期存在提供了市场基础。总结近年来无证小餐饮整治的经验,我们可以分析发现:无证餐饮店之所以无证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取得排污许可。
《杭州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未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楼禁止新设产生油烟、噪声污染的服务项目(如餐饮店)。而许多外来创业人员不清楚杭州市的该项特殊规定,花了重金租赁、装修商铺想从事餐饮服务,结果却无法取得排污许可等一系列证照,无奈走上了无证经营之路。目前,这种只有堵没有疏的政策,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部门整治无证餐饮单位的行政成本,实施无证取缔就像一场争夺经营者生存权的“战争”,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餐饮排污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无证餐饮也就成为了群众反复投诉的热点问题,更加让政府部门处于两难境地。
在消费者主观需求无法遏制的前提下,要整治无证餐饮确实很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需要政府部门将整治无证餐饮作为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来抓,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一定能抓好无证餐饮的长效监管。为此建议如下:
1、明确整治机构。该机构应归属各区政府直接领导,能协调、指挥本区域的规划、建设、环保、城管执法、工商、卫生、税务等监管部门和各属地镇街;各镇街要指定工作科室或专(兼)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且基层社区也要有相应的专(兼)职人员,这样就形成了区级政府——街道(乡镇)——社区(村)的监管网络。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区政府成立一个强力的“无证餐饮整治办”,其他涉及的职能部门将执法权委托给该管理部门,由其实施综合执法,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职能交叉造成部门之间职责难以划分而产生推诿现象。
2、执行属地负责制度。各镇街对本地区无证餐饮经营的监管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镇街及社区(村)明确专人加强日常监管,各监管部门履行执法职能,形成镇街和社区(村)为主体、各有关部门全面配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队伍。以社区(村)为单位划分巡查责任区,实施网格化监管;制订巡查计划,确定巡查频次,采取日常巡查、错时巡查、突击检查等多种方式,落实巡查责任,实施逐级报告制度,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及早发现、及早控制、及早处理,保证监管效果。
3、引导经营人员依法执业。各镇街应建立外来人员从事经营活动的就业指导网络,形成社区(村)——街道(乡镇)——职能部门的联动指导机制。一方面各职能部门关于餐饮服务经营涉及的房屋租赁、环保排污、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知识,通过街道所拥有的社区宣传网络传达给创业者,指导其依法经营;另一方面,社区(村)将房屋租赁和经营活动的信息及时反馈至街道(乡镇)和各监管部门,有利于职能部门提前介入,劝阻和引导有关创业者不要租赁居民住宅和商住楼经营用房开设餐饮服务单位,防止无证餐饮经营的进一步蔓延。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职能部门、镇街、社区(村)应扩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通过曝光无证餐饮经营造成的危害和后果,取得广大群众对政府整治工作的支持。尤其要对房屋出租者进行宣传,让其明白出租给无证经营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其主动拒绝无证餐饮经营者,进而从根本上消灭无证餐饮经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