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关于省市艺校定期选拔中小学非遗传承苗子的建议

字体:
发布时间:2011-09-22 10:22:23
来源:admin
2005年,我国首次引入“非遗”概念以来,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非遗”传承人被称“非遗”路上的“提灯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非遗”文化在他们的手中,一代代传承和发扬。然而,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非遗”传承人老龄化,这些民间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一些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传承人的“断层”,让非遗保护面临挑战。从娃娃抓起,几乎成为所有传承人的共识。而“非遗进课堂”作为一种新的传承模式,在我省各地已经有了成功的“试验田”,但师资的奇缺是学校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

以浙江省十大非遗新发现“新叶昆曲”为例,自从“新叶昆曲”相继被列入杭州市、浙江省级非遗名录以来,大慈岩中心小学以新叶村学生为主,成立了新叶昆剧少儿传承班,利用业余时间传授、学习昆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班的活动逐渐走向困境,一是师资缺,学校没有老师,现有的昆剧传承人已经84岁了,身体明显跟不上,二是家长看不到希望,因为家长们觉得学昆剧对孩子没有直接的好处,这些才艺在考试、升学时没有任何优势,有的孩子明明条件很好,但是也被家长阻拦。

以新叶昆曲项目传承中的诸葛燕飞为例,诸葛燕飞是少儿传承班的优秀学员,在建德市大慈岩初中念初一。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叶昆曲”将近一年,学会了《雪里梅》、《通天河·出鱼》等多个折子戏,并在“三月三”等场合多次登台表演,表现出了较好的艺术天赋,其表演可圈可点。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省、市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宏图老师曾经多次予以高度评价。象诸葛燕飞这样有天赋的学生如果有机会进入省、市艺校学习戏曲表演(越剧、婺剧等),一方面可以让学员发挥艺术天分,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将大大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看到希望,能鼓励更多的家长让学生亲近非遗、学习非遗、热爱非遗,从而促进和推动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倘若学成能重回学校专职任教,那么非遗的传承就有了新一代的传承人,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必将是一个相当大的推动力,最后将形成艺校、学员、非遗保护三方共赢的局面。

因此,我们建议省、市艺校能定期到各级作为非遗传承基地的中小学选拔非遗传承苗子进校学习,或者采取由各地文化与教育部门定向培养的方式,充分发挥艺校的作用,为“非遗进课堂”切实培养后备力量,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载体与模式。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