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建议国家重新考量“占补平衡”政策

字体:
发布时间:2011-09-29 07:12:38
来源:admin
“占补平衡”政策的产生在当时的背景下有其合理和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国土资源日益窘迫的情况下,“占补平衡”这一政策在具体实践中,正日益走向消极的方向,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认真正视和对待。在土地资源总量即绝对值不变的情况下,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占补平衡”,对于地方执政者来讲是一道非常艰难的考题。以前有的地区还允许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购土地指标,如今这一政策的取消后,要实现“占补平衡”是难上加难!为了争取到土地指标,同时又要达到“占补平衡”的要求,怎么办?那就“上山下湖”,山、湖资源自然遭此厄运,其结果必然是:首先是造成对本地环境资源的破坏;其次,土地改造成本很高,即便改造出来的地也是劣质的,根本无法成为真正的耕地。如果连占山、占湖这招也使不出了,那还有一种无奈的选择就是造假,以应付上级的考核检查。

但是,那些占了的地是否真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老百姓搞不明白。那些有世界五百强或国内五百强,或者是国有大型企业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土地,可那些生存空间本来就很小的中小企业,他们却很难要到土地,而众多中小企业恰恰承担着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让人困惑的是,那些要到土地且有“硬背景”的企业,要到土地后却让土地晒太阳,而且一晒就是几年,并且还可能有本事变更原用途。这样的情况时见报道,而传闻更是常态。一旦成为事实,地方政府也奈何不得。一头是大量的土地闲置,一头却是“嗷嗷待哺”要不到土地的中小企业。

土地资源到底如何?现有家底是否就是真实的存在?在城市化建设中,是否必须无限制地拓展空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的设施建设,所谓的“大学城”的建设,还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市场建设,各种各样的重复建设,没有土地的集约利用,根本不去考虑全局不去考虑长远,一味地把土地指标当做万应灵药,似乎建设只有这一条没有他法。

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只有“地方利益”,甚至只有其政绩,而耕地的存废去留,似乎都不会是问题,他们不会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为全国的耕地减少而担忧,因为现在没有十分刚性的法律来约束,而且粮食问题有的是变通的办法。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本来用来种植蔬菜的都已经成了商品房用地了,更不用说种粮的耕地了,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用于种粮的耕地日益减少。

为此,建议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评测当前实际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我们有理由非常担心最高层得到的耕地的确切情况。

一、我们需要知道的是18亿亩耕地还是不是真正的没有任何“水分”的耕地,因为18亿亩维系着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有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这是天大的事情!

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应当而且必须是全国一盘棋,而且必须严格服从于规划。但是,现在公众也不知道规划是怎么样的,如何能够去监督,如何能够来表达对那些项目的异议和疑义?如果把所有的建设用地规划和计划事先都清清楚楚地公之于众(比如有这样的网站),执行的细节明明白白,完成的结果确实可信,公众又非常容易且随时能够查询到具体的情况。

三、应当对《土地法管理法》“第三十一条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进行修改,尤其是“占多少,垦多少”原则已经造成了许多负面的甚至是危害性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对此进行认真的检讨,还要坚定不移地来执行,那么耕地的锐减趋势将不可阻挡!因为那种以摊大饼似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很大惯性,如果国家不强制性来遏制,后果将越来越严重。

四、国家应当对那些在建的高速公路、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巨量用地项目实行全面彻底的清查,该停的必须坚决停下来。如果以牺牲国家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这样的建设还是早日摒弃为好。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