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档案管理亟待重视 积极试行“村档镇管”模式
当前村级档案管理的现状: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村领导的档案意识较薄弱,对档案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设备等没有予以落实,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有的村领导把上级文件、会议记录、经济合同等乱丢乱放,或归为己有。在村两委换届时,只注重印章和财务的移交,没有将档案作为集体财产进行移交,尤其是一些农民关注的旧村改造、土地征用转让、建房审批、拆迁补偿协议、重要的经济合同、会计凭证、养老保险、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等材料的不全,造成村档案的流失,使新的一任领导对前任领导遗留的工作无法展开,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工作被动,严重的甚至引起干群矛盾,造成群众集体上访。
2、档案管理不规范。从已建档的村来看,许多村档案数量不多,所收集的档案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档案中多为上边的“红头”文件,而反映与本村息息相关资料少。有的村召集会议、布置工作、解决问题等,经常是嘴上讲了算,或记在书记脑里,或挂在主任口中,有的记录在村领导个人笔记里,人走材料走,许多决定无文字记录,事后无依据可查,大量关系到村计民生的内容无端流失。
3、档案管理人员不稳定。由于换届选举等因素,农村档案管理人员调动频繁,往往刚培训结束就走人了。所以大多数档案人员缺乏基本的文件材料整理归档知识,对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收集、分类等归档程序不了解。档案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文件,案卷质量不符合要求。
档案在许多农村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导致农民的一些正当权益不能得到妥善保护,从而约束了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势必要把村级档案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最大限度地搞好档案基础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社会。为了规范、高效地搞好村级档案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的档案管理工作。
特此建议:
进一步加强乡镇一级的档案队伍建设,推行村级档案乡镇管理的模式,在区域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市范围内推广。
推行“村档镇管”模式的主要出发点:首先,这一模式有利于村级档案的有效保护,避免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档案遗失和损毁。其次,有利于促进基层档案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再者,有利于发挥档案的服务功能。而且,也有利于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节省开支,极大地提升行政效能。据了解,宁波市宁海县对于村级档案委托乡镇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已取得可喜的绩效。试点乡镇的农民群众普遍反映,一个人一口灶,十个人也只用一口灶。“村档镇代管”是桩省工、节本的实事,这样的改革百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