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谨防中药原材料疯涨给基本医疗带来的隐患

字体:
发布时间:2011-10-15 08:41:58
来源:admin
2009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2010年全国中药材市场84%的品种价格上涨,平均涨幅109%。而20113月以来,中药材涨价又进入新一轮高峰。原因,一是随着需求的增加、野生药材资源的枯竭、极端天气的影响、种植成本的上升。二是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的加码,以及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收到很大制约,相对处于价格洼地的农产品,陆续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而同属于农产品的中药材,由于价格并不在政府监控范围之内,自然难以幸免。三是中药材产地集中,产量不稳定,易于操盘,像最大的用药甘草,几个亿资本就可以完全控制局面。

医院和药店销售的很多中成药,是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目录的,既使面临原材料涨价,也是不允许违规提高价格的。导致了:一是制假、售假者增多。利益驱动下,一些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会从非法渠道购进中药材和饮片。二是制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经营,要么被迫降低药品投料标准,降低药品质量,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危害用药人群的身体健康;要么停产减产,导致常用药断货,病人无药可治。三是有的企业不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中药材。而极个别企业为填补市场短缺,不惜采取偷工减料的手段,这就给监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与涨价相伴的,是中药原材料涨价带来的连锁反映危害到社会安定,被网友戏称为“药你命”。

如果中药材价格失控,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我国中药行业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就无法完全以纯粹的市场经济手段来稳定、平抑药材价格,只好借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但这种手段是以牺牲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的,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对行业造成恶性循环。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中药材监管长效机制打造中药材市场良好环境。实行“三限”,即“限时间”、“限价格”、“限销售对象”。

二是从规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中药材产地要结合本地的特点做好特色中药材种植,打造自己的品牌。

三是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药农在中药材丰收时从获得的利润中缴纳一定风险金给政府部门或专业合作社,欠收或行情不好时给予相应补贴。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