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家具业“达芬奇密码”的几点建议
1、“进口品牌,国内组装”。此类情况,很多是挂着假洋品牌,冒充进口品牌,在国内生产而不是国内组装。还有代理商会通过“配件出口成品进口”的手段,将配件出口之后再到国外上漆组装,转而拥有“洋品牌”身份。
2、“全实木、全红木”。大部分是大芯板外贴木皮而号称全实木。很多在一些背板及抽屉档板上用的是夹板而非实木,不能称之为全实木。在红木上,很多是非洲红木而号称东南亚红木,两者价格相差很多。
3、“意大利进口牛皮”、“全进口青皮”。其实部分牛皮是国内生产及加工,青皮或头层皮没有具体标准,缺乏依据。
4、“零甲醛、全环保”。很多都是工厂的夸大宣传,有的仅提供原材料的检测依据来说明,而没有成品出厂前检测或权威检测部门的检测依据。
5、“高分子材料”、“航空材料”、“纳米技术”等。利用这些不真实或无法查实的信息来忽悠消费者,从而提高卖价。这在许多床垫的销售中尤为明显。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建议:
1、加强对销售合同,特别是合同中产品原产地、材质的标注规范及监管。一是要标明原产地。目前我们的家具销售合同上有些没有家具产地的填写说明,很多知名品牌的产品都是全球采购,一定要真实标明产品及各配件的原产地,一旦存在纠纷,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对产品材质标注的规范填写。通过产品标注的规范填写,增加材质透明度。三是加强监管,并及时发布信息。家具质监部门要加强对产品材质和出厂成品的质量以及环保监测,加大对家具经销企业的抽检力度,并及时向公众反馈信息,对于未标注原产地、材质标注不规范或作假等行为给予曝光和处理。
2、工商、质检、海关及家具销售管理部门等要联合加强对进口家具品牌的监管与检查。进口家具必须提供相关材料来证明原产地真正是在国外,而且要做到一件家具一个原产地证明,而不是一批家具一个证明,从而杜绝商场出样是进口家具,而销售的是国内合资生产或仿冒生产的家具。海关要加强对保税区的管理,完善对境内物品在保税区进行储存、改装、分类及加工制造等环节的监管,加大对保税区内国外货物境外产地证明的检查,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根据货物进出境记录加强对进出口货物报检的检查,避免假“洋品牌”通过保税区“一日游”等方式冒充进口家具;同时要对进口家具的标准进行规范,应明确规定一件家具进口材质占多大比例才能标称为进口家具,目前相关规定并不明确。
3、严格规范品牌名称和宣传用字,规范宣传。国产品牌洋名化的现象的确存在,有的企业是为了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有的则是迎合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消费心理,使得消费者难以从名称上来判断是否为国产品牌,对消费造成一定的误导。同时我们许多家具产品在宣传上用“第一”、“真的很×国”、“最佳”等字眼,用“某某某名人使用”等名人效应来诱导消费者,其实有些根本是无稽之谈或夸大宣传。因此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品牌注册的管理,规范品牌名称,尽量避免国产品牌洋名化。对于虚假宣传,相关政府部门要认真追究,避免误导消费者。
4、正确引导公众的消费理念。部分消费者在消费理念上比较推崇洋家具,喜欢进口品牌,甚至动辄几百万来购买那些所谓的进口家具。其实,随着对外的进一步交流、学习和合作,我国的家具业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海关总署近月对家具产品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家具数量16.64亿件,出口金额165.91亿美元,我们的家具研发及生产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外同行的先进水平,像杭州及绍兴的软体家具、办公家具,温州的套房家具等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很多也是国际知名品牌。我们应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来正确引导公众的消费理念,不要盲目地崇拜洋品牌。